《大般涅槃经》释义(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原文:

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怜愍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为作归依屋舍室宅。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解读:世尊将于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涅槃,在涅槃前一天宣说本经。

原文: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明杂色。青黄赤白颇梨马瑙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其中所有六趣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

解读:世尊如来用光为众生消罪和去烦恼,就是圣经里说的用“圣灵和火”洗礼。

《马太福音》3:11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原文: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与其眷属诸天婇女。无量无边阿僧祇众。开地狱门施清冷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无所能为。唯当专念如来应正遍知。建立最后随喜供养。当令汝等长夜获安。时魔波旬于地狱中。悉除刀剑无量苦毒。炽然炎火注雨灭之。

解读:

那么为什么魔王波旬“开地狱门施清冷水”和“于地狱中,悉除刀剑无量苦毒”?这个魔王波旬岂不也是大慈大悲?世上其实没有魔王,魔王波旬就是普贤菩萨的地狱分身,是用来考验众生的考官,如今称钓鱼执法。

原文:

我等尔时当为是人除灭怖畏。说如是咒

啅抧吒吒罗啅抧 卢呵隶 摩诃卢诃隶 阿罗 遮罗 多罗 莎呵

是咒。能令诸失心者怖畏者说法者不断正法者。为伏外道故。护己身故。护正法故。护大乘故。说如是咒。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无恶象怖。若至旷野空泽崄处不生怖畏。亦无水火师子虎狼盗贼王难。世尊。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悉能除灭如是等怖。世尊。持是咒者我当护之如龟藏六。世尊。我等今者不以谕谄说如是事。持是咒者我当至诚益其势力。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尔时佛告魔波旬言。我不受汝饮食供养。我已受汝所说神咒。为欲安乐一切众生四部众故。佛说是已默然不受。

解读:从这里看魔王波旬也有护持佛法的时候。所以魔王波旬并非总是破坏佛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寿命品第一之二

原文:

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

汝今已作长寿因缘能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异法、无为之法。

汝今实谓如来正觉受斯食耶、然我定知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为食身。

解读:本经是接着《法华三经》后面宣讲的,在《法华经》里世尊已经告诉大家他无量阿僧祇劫前就已经成佛,而佛不是我们看见那个要吃饭的身体,而是永生不死的法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不吃饭的,我们看见的那个吃饭的如来是色身,是幻相,是假相。是被法身如来摄持的色身,是为了度众生而显像出来的。

原文:

纯陀。我今受汝所献供养。为欲令汝度于生死诸有流故。若诸人天于此最后供养我者。悉皆当得不动果报常受安乐。

解读:因为纯陀是佛的最后供养者,所以功德无量而将成就八地菩萨的果位,即不动地菩萨,八地菩萨已经脱离六道轮回,故说“度于生死诸有流”

原文:

云何如来得受安乐。世尊。譬如医王善解方药。偏以秘方教授其子。不教其余外受学者。如来亦尔。独以甚深秘密之藏偏教文殊。

解读:这里说明文殊菩萨是如来之子,为法王子,是智慧之独子。“独以甚深秘密之藏偏教文殊”说明文殊菩萨独获得如来秘藏之智慧,文殊菩萨就是佛性,如来之长子普贤菩萨就是文殊菩萨的灵身。

原文: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解读:其实如来并不涅槃,而假名涅槃。如来已经解脱,没烦恼,有法身,非食身,有般若智慧。如来有三个秘密,第一,非真涅槃之解脱法门,第二,非真涅槃之法身,第三,非真涅槃之大般若智慧。三个合为伊字三点(即∴),如同品字。

原文:

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若有精勤修习之者。能除一切欲界欲爱、色无色爱、无明憍慢及无常想。

解读:无常想是修行的基础,因为明白无常,明白有生老病死,所以才会修行。因为明白一切都无常,所以就会逐步除掉贪爱之心。

原文:

世尊。如七叶花无有香气。是身亦尔无我无主。我等如是心常修习无我之想。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我所。汝诸比丘应当修习。如是修已则除我慢。离我慢已便入涅槃。世尊。譬如鸟迹。空中现者。无有是处。有能修习无我想者而有诸见。亦无是处。

解读:从无常想而见空性,从见空性后修无我无法,即去我执和法执,如此除去我慢即可入小乘涅槃。

原文:

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

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

解读:小乘阿罗汉以无我无法,去我慢而涅槃,入大乘则要成佛,佛才是我,永存的是佛法身,佛的快乐就是涅槃,万法本空,本自清净。万法本是幻相,故无我,幻相终将破灭,故有我则有生死,声闻缘觉没有成佛,没有成就如来法身,故不是常。

世俗也说“常、乐、我、净”,但他们所说“常、乐、我、净”的本义非世尊所说的“常、乐、我、净”,世尊为了方便人们抛弃世俗邪见而故意宣说“无常、苦、无我、涅槃”,以此能帮助人们去除三毒,去掉烦恼而脱离六道轮回。所以“无常、苦、无我、涅槃”非是真实义,而只是方便说法,修大乘成佛是“常、乐、我、净”境界。所以“无我”是小乘涅槃之法,是脱离六道轮回之法,而“有我”是究竟成佛之法。

“我”即魂魄合一后所生成的本妙圆心,即佛性,即魄中真心,真心分离出魂(凡心),魂被灵拉着走被六尘所诱惑就成了妄想心,心即非合一的魂魄所属。
“常”即是法身,即是真心,即是本妙圆心。

原文:

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解读:诸法都是佛性所幻化,幻化之诸法其实都是佛性真心。就如浪花是海水幻化,浪花虽然称为“花”其实不是花,而是海水。所以浪花是假的,故称无我,而浪花的本质是海水,故海水为浪花之真我。众生亦如此,众生的本质都是佛性真心。真心时如来佛法身所变化而来,故诸法也都是佛法身所幻化而来。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卷

寿命品第一之三

原文:

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当无常。如彼老人受他寄物。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

解读:小乘罗汉没有证到无生法忍,还没有成就法身,所以还是无常身,只有法身才是不坏身。

原文:

我涅槃已随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呵责征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持法比丘亦复如是,驱遣呵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善男子,譬如长者所居之处田宅屋舍生诸毒树,长者知已即便斫伐永令灭尽。又如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拔不令生长,

若善比丘见坏法者,置不呵责驱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若能驱遣呵责举处,是我弟子真声闻也。

解读:护法者要“驱遣呵责征治”坏法者,就是要驱赶出门,大声训斥,惩罚处理,坏法者就如同毒树,一定要砍倒驱离,以免害人。如果不这么做,就不符合佛法,就不是佛的真声闻弟子。所谓坏法,一是破坏戒律,二是宣传邪法或曲解佛法。

护法者福德无量,但护法者自己必须要持戒,而且自己要明白正法。

原文:

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或有杀生乃至邪见及故犯禁,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睺罗。

我今四子就君受学,假使三子病杖而死,余有一子必当苦治要令成就,虽丧三子我终不恨。迦叶,是父及师得杀罪不?不也世尊,何以故?以爱念故为欲成就,无有恶心,如是教诲得福无量。

解读:世尊等视众生如同其子罗睺罗,不等于就不惩治犯戒弟子。等视就是人人平等,不仅仅是成佛的权利平等,奖励依据也平等,律法也平等。无纪律、奖励和惩罚不分明,则弟子们无以达到成佛的目的地。

原文:

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虚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是故如来寿命无量。复次迦叶。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

解读:万法都是如来幻化出来的,一切万物包括天地和虚空本质上都是如来,所以一切万物以及天地虚空的寿命都在如来的寿命里面,如来造天地,故如来寿命远超天地,故说如来寿命无量。

从这里可见,虚空、宇宙、天地,万物都是如来造的。“如来出一切命”就是如来造一切。

原文:

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示同毒树,是故现舍入于涅槃。

解读:如来的肉身是如来幻化出来的,当然我们普通人看起来就有释迦摩尼出生、学道和觉悟,其实那些都是幻化。如来肉身是如来变化出来的,所以可以让这个肉身死,也可以不死,但是世尊为了让人们相信肉身如同毒树而示现涅槃。

这是为了教育弟子们不要在意这个肉身,声闻弟子要明白“万有”皆是无常,要修“空”和“无我”以解脱,大乘弟子要求证“法身”永存不灭。

原文:

复次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异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

解读:佛法僧为众生真实皈依处,故要把佛法僧都认为是常,否则皈依处就成了虚幻。万法都是如来佛所化,故佛法僧皆是常。

原文:

善男子。如来善修如是平等于诸众生同一子想。如是修者。是名菩萨修平等心于诸众生同一子想。善男子。菩萨如是修习此业得寿命长。亦能善知宿世之事。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今善能护持正法。如是护法不欺于人。以不欺人善业缘故。而得长寿善知宿命。

解读:修平等心,护持正法就可长寿并获得宿命通。

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

原文

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

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

迦叶。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养身。迦叶。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复得诸疾患苦。危脆不坚如坏器乎。迦叶。如来所以示病苦者。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

解读:佛是法身,不是吃饭喝水的肉身,此法身永存不灭,是清净空性,如如不动,是金刚身,没有病苦,没有能破坏法身者。法身没有相貌,无人能看见。世尊之所以显示肉体生病是为了让众生明白肉身必有生、老、病、死的道理。

《金刚经》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有三十二相的色身佛不代表如来实相,只是如来法身的幻化,八地以上菩萨都可以变化出三十二相的佛身来。“是心是佛”这里的“佛”是三十二相之佛,非法身佛,这个三十二相之佛是忆念观想出来的,所以念佛时在要在心里观想佛。“是心作佛”说明三十二相的佛是自己的心造出来的,“是心是佛”说明这个心也是幻化出来的,是如来法身造出来的。

禅宗龙树曲解《观无量寿经》之“是心是佛”,把这个色身“佛”曲解为“法身佛”而发展为“即心即佛”之禅宗魔论,以此欺骗无数佛门弟子。

原文:

佛言。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迦叶。我于往昔护法因缘。今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鉾槊,守护持戒清净比丘。

解读: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以武力护持“持戒清净比丘”,这是成就金刚不坏身的快捷法门。

原文:

若有比丘随所至处供身趣足。读诵经典思惟坐禅。有来问法即为宣说。所谓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虽能如是种种说法。然故不能作师子吼。不为师子之所围绕。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当知是辈懈怠懒堕。虽能持戒守护净行。当知是人无所能为。

解读:作为比丘,不应该只顾自己持戒修行,而要广为传法,并应该降服邪教徒和恶人,让他们转为正法修持。这与世尊教导不说别的法师好恶是不矛盾的,所谓说法师好恶,比如说其所教法门是否殊胜,比如说他教学法是否恰当,比如批评他人品性格好恶等等。又如背后说他犯戒和所传非法。而护持正法者是要当面去呵责和纠正其错误,而不是背后议论。

世尊在世时,很多比丘发现其他比丘如果有犯戒行为或曲解经典,就立即告知世尊教育、处罚或呵责犯戒或曲解经典的比丘。有世尊在的时候,一切交世尊处理,有善知识师父在的时候交给师父处理。

如果自己没有证到五蕴皆空的空性境界,那么自己都六根不净,自己都还有贪嗔痴,那是没有智慧去判断别人的对与错,只能按世尊的律法要求自己和别人。

原文:

涅槃经中制诸比丘。不应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如来先于异部经中说。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

解读:这是世尊在涅槃前所制的律法,不能以任何理由私自废除。可是如今的和尚绝大部分都发工资,都存钱,还种地,这是犯戒的行为。西藏在解放前还是农奴制度,所以喇嘛和活佛们都畜养奴婢,都是犯戒。故此金刚密迹菩萨以魔身份出世的毛泽东废除农奴制度。

原文:

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师子吼时,有破戒者闻是语已,咸共嗔恚害是法师,是说法者,设复命终故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缘故我听国主群臣宰相诸优婆塞护说法人,若有欲得护正法者,当如是学。

解读:法师护持戒律,呵责犯戒者,则必然会被犯戒者伤害,所以世尊特别允许国王、大臣、宰相和居士们护持正法,非出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武力护持正法,由此而得无量功德。

原文:

化众生已然后乃于娑罗双树入般涅槃,佛涅槃后正法住世无量亿岁,余四十年佛法未灭。尔时有一持戒比丘,名曰觉德,多有徒众眷属围绕能师子吼。颁宣广说九部经典,制诸比丘不得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作是说,皆生恶心执持刀杖逼是法师。是时国王,名曰有德,闻是事已为护法故,即便往至说法者所,与是破戒诸恶比丘极共战斗,令说法者得免危害。王于尔时身被刀剑箭槊之疮,体无完处如芥子许。尔时觉德寻赞王言:“善哉善哉,王今真是护正法者,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王于是时得闻法已心大欢喜,寻即命终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其王将从人民眷属,有战斗者,有随喜者,一切不退菩提之心,命终悉生阿閦佛国。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得往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声闻众中第二弟子。若有正法欲灭尽时,应当如是受持拥护。迦叶,尔时王者则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迦叶,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以是因缘我于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就法身不可坏身。

解读:世尊这里以自己和迦叶佛的某前世经历来证明护持正者有无量功德,而且从中可见,以武力护持正法,舍身而死的在家人之功德要大于宣讲正法而没有舍命的法师。可见舍命护持正法,功德无量,死后能够立即脱离生死轮回,能够得无生法忍成就不坏法身。

从这里还可以知道,参与护持正法者,甚至只是心生喜悦者都获得大的利益。

原文:

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以是因缘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当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量。善男子,是故护法优婆塞等,应执刀杖拥护如是持法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得名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为护正法乃名大乘。护正法者,应当执持刀剑器仗侍说法者。

善男子,我涅槃后浊恶之世国土荒乱,互相抄掠人民饥饿。尔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是秃人辈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

善男子。是故我今听持戒人,依诸白衣持刀杖者以为伴侣,若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等。为护法故虽持刀杖,我说是等名为持戒。虽持刀杖不应断命,若能如是即得名为第一持戒。

解读:护持正法者有两种,一种是出家人,即传法法师或护持传法法师者,他们的任务是传正法,呵责处罚犯戒者和邪徒,法师必须自己持戒,清净梵行,不得拿武器与犯戒者或恶人相斗。第二种就是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即各种在家居士,他们可以拿武器护持传法师,但是不得把人杀死,护持正法的居士不需要守五戒,护法为第一大事。护法者因为护法的缘故不得不犯戒,这是没有罪的,但不是因为护法的需要就不能犯戒。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是护法者就可以任意犯戒了!

因为有破坏戒律,杀害护法法师的秃人存在,所以在法师护持正法的情况下,可以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等。不需要躲在偏僻的山里面与自己的弟子们静修。

中国抗日时,国共战乱时,也有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而入佛门,所以毛泽东当年让和尚们都还俗还是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不真心出家修道者还俗后必然不会想出家了,而真正想要修道的人后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就又出家了,这样就清除了一大批假和尚。

原文:

迦叶,言护法者,谓具正见能广宣说大乘经典。终不捉持王者宝盖油瓶谷米种种果蓏,不为利养亲近国王大臣长者。于诸檀越心无谄曲具足威仪摧伏破戒诸恶人等。,是名持戒护法之师,能为众生真善知识,其心弘广譬如大海。

若有比丘以利养故为他说法,是人所有徒众眷属,亦效是师贪求利养,是人如是便自坏众。

解读:护法法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有正见,就是要完全明白佛法正理,自己都不明白佛法真谛,是不能成为护法法师。

二是能广宣说大乘经典,自己明白,不能广说,就不能利益大众,那也不能称为护法法师。

三是自己守戒,不为自活而做农事和厨房事等,不为利养而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只有国王大臣长者愿意来护持正法时才亲近。

四是于诸檀越心无谄曲。

五是摧伏破戒诸恶人。

(世尊在《圆觉经》中特别预告,末世众生要护持一个在家居士)

原文:

迦叶众有三种一者犯戒杂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净僧。

云何破戒杂僧?若有比丘虽持禁戒,为利养故与破戒者坐起行来,共相亲附同其事业,是名破戒亦名杂僧。云何愚痴僧?若有比丘在阿兰若处,诸根不利闇钝瞢少欲乞食。于说戒日及自恣时。教诸弟子清净忏悔。见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净忏悔,而便与共说戒自恣,是名愚痴僧。云何名清净僧?有比丘僧,不为百千亿数诸魔之所沮坏,是菩萨众本性清净,能调如上二部之众,悉令安住清净众中,是名护法无上大师善持律者。

解读:和尚自己持戒,如果不是为了传法或劝导其悔改,而是因为有利益而与其他犯戒的和尚在一起同事,那持戒者也就成了破戒杂僧。如果只是顾自己和自己的弟子持戒忏悔,而不劝导别的修行者持戒忏悔,而与他们一切说戒(谈戒律)和自恣(自我检举犯戒)就是愚痴僧。而清净僧就是自己能守戒,而且又能劝导破戒杂僧和愚痴僧归于正路。

 大般涅槃经名字功德品第三

原文:

尔时如来复告迦叶。善男子。汝今应当善持是经文字章句所有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生四趣者,无有是处。

解读:在《妙法莲华经》中说,如果读诵提婆达多品,则不生三恶趣(即地狱、鬼、畜道),而这里说只要听闻《大般涅槃经》则不生四趣(即地狱、鬼、畜道和阿修罗),在六道里面只往生天上和人中。

原文:

菩萨摩诃萨云何奉持。佛告迦叶。是经名为大般涅槃。

此经如是,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于大般涅槃放舍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善男子,如来亦尔,所说种种妙法秘密深奥藏门,悉皆入于大般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修学余经常悕滋味,若得闻是大般涅槃,悕望诸经所有滋味悉皆永断,是大涅槃能令众生度诸有流。善男子,如诸迹中象迹为最,此经如是,于诸经三昧最为第一。

解读:“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就是解脱,脱离六道生死轮回,但要为护持正法舍身而成就,此法能成就一切秘密法门。当然要成就一切秘密法门,不是一次舍身就能成就的。但只要一次舍身就能入菩萨八地(不动地),永生不死,就能从此走上只进不退的成佛之路。“度诸有流”就是入无生法忍,得法身,脱离生死轮回。

证万法不生,获得不生不灭之清净法身,就是大般涅槃境界,故本经称名为《大般涅槃经》

按《法华三经》修持,还要自己证空性,而按《大般涅槃经》修持则不要自己修禅证空性,只要为护持佛法舍身,那么就能死后复活(有法身就能直接化生肉体,不需要投胎,化生就是复活)而到达菩萨八地,到了八地菩萨境界,自然见空性和成就四禅九定及其他三昧,所以说“于诸经三昧最为第一”。本经是唯一有不需要修禅定而得禅定诸境界的法门,是世尊为末世无法修禅定的多欲众生所留下的最为快捷简便的秘密法门。这个种舍身成就法门就是《圣经》中的末世成就永生的法门。

《启示录》20:4 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 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原文:

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具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是为八味具足。具是八味。是故名为大般涅槃若诸菩萨摩诃萨等安住是中。复能处处示现涅槃。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解读:《大般涅槃经》能让人获得不死清净快乐法身,而成为法身大士。

《大般涅槃经》 第四卷

如来性品第四之一

原文:

佛复告迦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分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何等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

我宁抱是炽燃火聚。终不敢于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及秘密藏。谤言云是波旬所说。

终不说言,如来法僧是无常也。若闻他说亦不信受,于此说者应生怜愍。如来法僧不可思议,应如是持。自观己身犹如火聚,是名自正。

声闻弟子生变异想谓佛如来真实灭度,然我真实不灭度也,如汝远行未还之顷汝之恶子便言汝死,汝实不死。诸菩萨等说言如来常不变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义故,我以无上秘密之藏付诸菩萨。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是名正他。

解读:自正就是不诽谤一切佛经,不说佛法僧是无常。正他就是宣说佛是常住不灭的、永生不死的。

原文:

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迦叶。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

解读:不许吃肉是世尊临涅槃时所制定的根本戒律。

原文:

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

解读:这里的“菩萨”指世尊成佛以前的自己,而不是说修大乘的菩萨就可以吃肉。即使作为大乘菩萨,要同事摄受食肉的犯戒者,那也得有两个条件,第一,要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已经可以按般若波罗蜜多修持。第二,既然同事摄受犯戒者,那么必须最后引导犯戒者忏悔而与自己一起归于持戒之正法。

原文:

于像法中当有比丘,似像持律少读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身所被服粗陋丑恶,形容憔悴无有威德,放畜牛羊担负薪草,头须发爪悉皆长利,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

解读:这跟达摩的形像比较像,达摩出生在像法时期,达摩留胡须,达摩禅宗弟子自己种地、打柴、烧饭。达摩鼓吹不要持戒,不要看经书。达摩《血脉论》摘录如下:;

“佛不度佛,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宣称自心是佛,自己就是佛,所以自己不用拜佛、念佛、持戒)

“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子弟”(诽谤如来)

“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诽谤佛经)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鼓吹不用读诵经典)

原文:

尔时复有诸沙门等,贮聚生谷受取鱼肉,手自作食,执持油瓶宝盖革屣,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占相星宿勤修医道畜养奴婢,金银琉璃车马瑙颇梨真珠珊瑚虎珀璧玉珂贝,种种果蓏学诸伎艺,画师泥作造书教学,种植根栽蛊道咒幻,和合诸药作倡伎乐,香花治身樗蒱围棋学诸工巧。若有比丘能离如是诸恶事者。当说是人真我弟子。

解读:如今这种现象非常严重,东南亚和日本的和尚,西藏的喇嘛都吃肉。中国的和尚们都发工资,自己种地,自己买米烧饭烧菜。和尚们当画家,书法家,写小说剧本,建立武术队,乐队,建立世俗学校,医院等等。把本来是世俗之人,为在家居士所干的事情都抢着干了,那还不如还俗呢,何必出家?这些都是犯戒的有罪和尚。

护持正法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就是护持戒律,第二就是护持宣讲真实经义,并呵责非法。所谓护持必与非法斗争,没有斗争不能称护持。对于佛教经典的真实经义,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听明白,所以不能强迫别人接受。但是戒律是人人都能明白的,所以世尊在此把佛弟子将来会犯的律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后世法师可以依此护持戒律,依此呵责驱遣惩罚犯戒之人。《大般涅槃经》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讲戒律,依此作为将来的护法师护持戒律的依据。有护法师才有护法众生,才能成就众生解脱而永生不死。

原文:

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

示入学堂修学书疏。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成就。遍观三界所有众生无有堪任为我师者。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入学堂故名如来应正遍知。

解读:世尊不是肉身,是法身,为了不惊吓世人而让世人将来不敢亲近,所以故意示现与世人同样的出生及成长和学习经历。

原文:

我于阎浮提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

解读:可见要得阿罗汉果不容易,世尊的很多声闻弟子其实久远劫以前就是阿罗汉了和大菩萨了,只不过来助世尊传法而示现得阿罗汉,所以修道是长久的事情。

原文:

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

解读:世尊示现有很多病,其实世尊根本就不会有病,只是为了方便教育弟子们才示现有病,世尊并非由人修成佛的,而本就是自有永有,永存不灭的神,故世尊非人,佛法身并不是由人修成的。

原文:

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

解读:“数数”就是常常的意思,世尊常常到人间来示现成佛然后又示现涅槃,所以如来虽然涅槃,但其实不灭,也就是说如来佛是永生不灭的。

原文: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皆言,甚奇女人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伏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

解读:《妙法莲华经》里成佛的龙女就是如来示现,“如来毕竟不受女身”就是女人不能成佛之意。

原文:

若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般涅槃,能示如是神通变化而无所畏。

解读:安住大般涅槃即是无生法忍,即得法身,即成为能够神通变化的法身大士。

《大般涅槃经》 第五卷

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原文:

善男子。阎浮提内众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无信。有信之人则名可治。何以故。定得涅槃无疮疣故。是故我说治阎浮提诸众生已。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除一阐提余悉治已。是故涅槃名无疮疣。

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犯重禁者不成佛道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净信。尔时即便灭一阐提。若复得作优婆塞者。亦得断灭于一阐提。犯重禁者灭此罪已则得成佛。

解读:不信佛,不信佛语,就称一阐提。断灭一切善根称为一阐提,一阐提人不能脱离生死苦海。但一阐提人只要净信佛法,则变为非一阐提了。

原文:

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塞诸道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着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

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

解读:这里世尊第一次提出佛性一词,小乘说“无我”,大乘说“有我”,这个“我”就是佛性,佛性就是跟如来特性完全一样的神之灵,常存不灭,其相本空,其实就是佛(神)的智慧之灵,就是兑卦之灵,就是文殊菩萨。

不可说简单地说如来是空或不是空,如来空一切有,但如来有“常乐我净”,这个不空。“我”即法身,如来法身不灭,不空。法身如同虚空,故非有,即不能用任何有形色的东西或任何概念来形容。

原文: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曰离爱,譬如有人爱心悕望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脱不尔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

解读:这里的“爱”指贪爱,指喜爱。

原文:

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所以见佛性即是成佛。

原文:

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我复告言。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归不得为一。

解读:佛法僧都是空相,都是实相,都是如来之灵,佛法身是常,故佛法僧都是常,明白此理,那么供养僧即是供养三归。同时,遵守佛的戒律,信奉佛之语(佛经中),就是供养佛,按佛法修行以解脱就是供养法。

原文:

迦叶复言,不生不灭是解脱耶。如是如是善男子不生不灭即是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解读:不生不灭就是涅槃,“不生”指万法不生,万法本空,有相皆是幻,既然没有“生”自然就没有灭。

 

《无量义经》释义

德行品第一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金轮银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各与眷属百千万数而自围绕。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烧香散华种种供养。供养佛已退一面坐。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遍观众坐各定意已。与众中八万菩萨摩诃萨俱。从坐而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烧散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从于空中旋转来下。四面云集而献于佛。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娱乐于佛。即前胡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偈赞言。

解读: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以偈赞叹世尊功德。

说法品第二

原文: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解读:无量义即空义,故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其性本空,无相,故诸相归于一相即无相,也称实相。因为众生无明颠倒而有无量义,无量相。以空义入无量义,救度众生,如同庖丁解牛,无有障碍。因为万法皆空,众生本空,众生本自涅槃,故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世尊在讲《妙法莲华经》开示“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妙义时,先说《无量义经》,而且受持《妙法莲华经》者,也必须先证空性或明白“诸法性空”的真相,这也是大乘的基本思想。

原文:

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

解读:因为众生性欲有差别,而说法有差别,世尊此处为后面《妙法莲华经》“三乘归一”埋下伏笔,

十功德品第三

原文: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随喜心。有爱著者起能舍心。诸悭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嗔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进心。诸散乱者起禅定心。于愚痴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恶者起十善心。乐有为者志无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为有漏者起无漏心。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二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是经者。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则能通达百千亿义。无量数劫不能演说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义无量故。善男子。是经譬如从一种子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二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三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通达百千万亿义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于诸众生生怜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壮力士能担能持诸有重者。是持经人亦复如是。能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犹如船师身婴重病。四体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坚牢船舟。常办诸度彼者之具。给与而去。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虽婴五道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缠。安止无明老死此岸。而有坚牢此大乘经无量义办。能度众生。能如说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三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四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虽未自度而能度他。与诸菩萨以为眷属。诸佛如来。常向是人而演说法。是人闻已。悉能受持随顺不逆。转复为人随宜广说。善男子。是人譬如国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岁若二岁若至七岁。虽复不能领理国事。己为臣民之所宗敬。诸大王子以为伴侣。王及夫人。爱心偏重常与共语。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经者亦复如是。

善男子。第五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受持读诵书写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是人虽复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而能示现大菩提道。延于一日以为百劫。百劫亦能促为一日。令彼众生欢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龙子始生七日。即能兴云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五功德不思议力。

善男子。第六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虽具烦恼而为众生说法。令得远离烦恼生死断一切苦。众生闻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与佛如来等无差别。譬如王子。虽复稚小。若王游巡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领理国事。王子是时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国土人民各随其安。如大王治等无有异。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是善男子。虽未得住初不动地。依佛如是用说教法而敷演之。众生闻已一心修行。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六功德不思议力。

解读:诸法本空为第一义,万法无相即实相,此为如来秘藏,为宇宙根本真理,信解受持功德无量,以此义传给别人,功德无量,因为这是诸佛所宣说之大乘根本教义。

原文:

善男子。第七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与大菩萨位。

解读:受持本经,要发菩提心且如法修行,起诸善根兴大悲意。由明白万法本空,到修行证到万法本空,再到得无生法忍,即是得法身,即入菩萨八地。因为成就无生法忍即可立即进入六波罗蜜多的修行中。所以完整的六波罗蜜多是八地菩萨所进入的境界,非八地菩萨不能完成进入六波罗蜜修行,只能部分进入。因为不证到无生法忍不能成就般若波罗蜜多,而不成就般若波罗蜜多就不能成就其他五个波罗蜜多。

 原文:

善男子。第九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灭度后。有得是经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是经义者。即得宿业余罪重障一时灭尽。便得清净逮得大辩。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得勤精进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体遍十方国。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悉令解脱。是故是经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九功德不思议力。

解读:受持就是信且按经修行,但受持者未必都完全明白经义,如果能完全明白经义而又能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此经经义者,就能消除一切宿罪业。没有了罪业才能证见空性以至于证无生法忍,得清净辩才,成就六波罗蜜多,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

原文:

善男子。如是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极有大威神之力。尊无过上。能令诸凡夫皆成圣果。永离生死而得自在。是故此经名无量义也。能令一切众生于凡夫地生起诸菩萨无量道芽。令功德树蔚茂扶疏增长。是故此经号十不可思议功德力也。

解读:证到无生法忍自然永离生死。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释义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释义

原文:

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解读:从此段可知,阿难、迦叶和弥勒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大乘菩萨。这里也点明本经是要解决如何不失菩提心而能修行大乘佛法,如何灭六根之罪,如何不断烦恼,不离五欲也能得大神通。就是说不按小乘声闻之法由断欲断烦恼修禅定而消罪得神通。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
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

解读:此经是在世尊说完《妙法莲华经》后紧接着说的一部经典。

原文:

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

解读:学大乘者,就必须学普贤行,忆念普贤菩萨,不论见到或不见到普贤菩萨都有消罪之功德。

原文:

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

解读: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都应该修此观,即持普贤之名而得观见普贤菩萨之身。

原文:

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解读:此观特点,不需要入定,只要专心诵持普贤菩萨之名,只要不忘失菩提心,就能很快见到普贤菩萨,其见普贤菩萨的快慢由自己的罪业轻重决定。

《妙法莲华经》第二十八品,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原文: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见是事已。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休废。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妙梵摩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须。见有化佛坐莲华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须……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庠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复更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言。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遍吉。示我色身。作是愿已。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作是念已。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备有。身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诸化菩萨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解读:消罪必须要先忏悔,不忏悔则难以消罪。念佛法门也是如此,也要忏悔。(参看《佛说禅秘要法经》)

通过一定时间持颂普贤菩萨之名,到一定的时候,眼前会出现众多景象,见白象及众多化佛和化菩萨等,又有玉女赞叹大乘一实之道,此时修行者要发欢喜心,要多读大乘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然后要发见普贤菩萨之誓愿“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遍吉,示我色身”,然后再“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此时即可见到普贤菩萨放光显现紫金色身。

原文:

尔时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贤等无有异。如是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普贤菩萨神通力故。令持经者皆悉得见。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白言。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为我说法。说是语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作诸偈颂赞叹行者。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解读:随后进入此境界,即可从普贤菩萨处听闻一切大乘经典,此为初步境界。

原文:

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心念大乘。昼夜不舍。于睡眠中。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觉无异。安慰其心。而作是言。汝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尔时行者。闻普贤菩萨所说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心相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见诸佛已。心生欢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见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见诸佛。虽见诸佛犹未了了。闭目则见。开目则失。

解读:此后进一步在睡梦中普贤菩萨也来为其说大乘经典,就如白天一样,听后就不会再忘记。然后普贤教其忆念十方诸佛,不久即可见一黄金色的佛以至于十方黄金色诸佛,但只有闭上眼睛的时候才能看见黄金色的诸佛。睁开眼睛则看不见,因为还有罪没有消完,所以要继续忏悔。

原文: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礼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处。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说是语已。复更忏悔。忏悔清净已。普贤菩萨复更现前。行住坐卧不离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此人觉已。得法喜乐。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方得旋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忆持不失。亦常梦见过去七佛。唯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是诸世尊。各各称赞大乘经典。

解读:“行住坐卧不离其侧”表示此时睁开眼也能看见普贤菩萨了,自然也就能见金色身的诸佛了。虽然见到佛,但佛不开口说话,则说明还有罪,要继续忏悔,昼夜持普贤之名二十一日,即可得普贤菩萨的“旋陀罗尼咒”,得此咒后就不再受非人和邪魔的任何干扰了。然后方可见金色身的释迦牟尼佛为之说法。自己听后不会忘记,其他佛赞叹,但并不说法。

原文: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礼十方佛已。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得是三昧已。见东方阿閦佛及妙喜国。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见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既见十方佛已。梦象头上有一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拟六根已。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

解读:此后普贤菩萨教导其向诸师尊发露自己一切宿世罪业。由此得诸佛现前三昧,即可见十方佛土和十方诸佛。此后逐步六根清净,获六根神通。“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即是“心一境性”的三摩地禅定境界了。六根不清净之人,罪重之人不能入此境界。进入“心一境性”才能由奢摩他入毗婆舍那,即由止入观,方可由观见空性。

原文:

复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是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头……十方世界亦复如是。见是地已。即见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其树常出黄金白银七宝庄严。树下自然有宝师子座。其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宝光明。如是诸树及余宝座。一一宝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尔时行者礼诸普贤。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见宝地宝座及与宝树。不见诸佛。作是语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严微妙。而坐宝座。见诸佛已心大欢喜。复更诵习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缘能见诸佛。今虽得见诸佛世尊。而不能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闻空中声已。复勤诵习大乘经典。以诵大乘方等经故。即于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演一实义。教已忏悔。渴仰欲见。合掌胡跪向耆阇崛山。而作是言。如来世雄常在世间。愍念我故为我现身。作是语已。见耆阇崛山七宝庄严。无数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复铺妙宝师子之座。释迦牟尼佛放眉间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复过十方无量世界。此光至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尔时普贤菩萨。复放眉间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无有异。豁然大悟。得旋陀罗尼。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师子床。

解读:六根清净,得六根神通后入“心一境性”,然后再继续如法修持,进入《妙法莲华经》的境界。

原文:

释迦牟尼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以洗除令我清净。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如是三说。五体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舍。是名忏悔眼根罪法。称诸佛名。烧香散华。发大乘意。悬缯幡盖。说眼过患忏悔罪者。此人现世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大乘力故。大乘愿故。恒与一切陀罗尼菩萨共为眷属。作是念者是为正念。若他念者名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净眼根已。复更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见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

解读:继续忏悔宿世眼根罪业,得见多宝塔从地涌出,并见多宝佛。

原文:

普贤复言。汝于多劫。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心生惑著。闻恶声时起八百种烦恼贼害。如此恶耳报得恶事。恒闻恶声生诸攀缘。颠倒听故。当堕恶道边地邪见不闻法处。汝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缘故见十方佛。多宝佛塔现为汝证。汝应自当说己过恶忏悔诸罪。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现为我证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著。如胶著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著无暂停时。坐此窍声劳我神识。坠堕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既忏悔已。见多宝佛放大光明。

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汝于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著。堕落生死。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闻是语已。五体投地复更忏悔……说十恶业忏悔诸罪。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既忏悔已。身心不懈。复更诵读大乘经典。

汝今应当向十方佛赞说大乘。于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舌根所作不善恶业。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如是众多诸杂恶业。构斗坏乱法说非法。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空中复有微妙音声出如是言。汝今应当身心忏悔。身者杀盗淫。心者念诸不善。造十恶业及五无间。犹如猿猴。亦如黐胶。处处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中。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

解读:继续深入地为六根宿罪忏悔,在忏悔的同时都要诵读大乘经典,因为读大乘经典也可以消罪。

原文:

尔时行者闻此语已。问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时空中声即说是语。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解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即法身佛,此处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就是法身佛,释迦牟尼佛即是法身佛的显像。此处向法身佛忏悔,引入到后面的观空而证空性,进入空解脱门,然后的无相忏悔法,进入无相解脱门。

原文:

时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头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诵读大乘经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时诸世尊。以大悲光明。为于行者说无相法。行者闻说第一义空。行者闻已。心不惊怖。应时即入菩萨正位。佛告阿难。如是行者。名为忏悔。此忏悔者。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所忏悔法。

解读:入菩萨正位就是见空性,此段就是毗婆舍那的修持,就是观空,然后见到空性。见到空性才是无相忏悔的成功。无相忏悔是以有相忏悔为基础的,是以“心一境性”的禅定境界为前提的。无相是以见空性为基础,不见空性,则无法进入无相忏悔。从大乘第一义的角度来看,有相就是有罪。因为本来万法皆空,如果你六根有相,就是有罪,所以要忏悔。小乘的罪和大乘的罪是有区别的。

原文:

佛告阿难。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阿练若处诵读方等。思大乘义。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

解读:读大乘经典者,必然迟早会被诸佛菩萨引入学习《妙法莲华经》,故能见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塔。

原文:

我与贤劫诸菩萨及十方诸佛。因思大乘真实义故。除却百万亿亿劫阿僧祇数生死之罪。因此胜妙忏悔法故。今于十方各得为佛。若欲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现身见十方佛及普贤菩萨。当净澡浴著净洁衣。烧众名香。在空闲处。应当诵读大乘经典思大乘义。

解读:这是诵读大乘经典时以见世尊和普贤菩萨的环境及自身身体要求。

原文:

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随顺佛语行忏悔者。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行普贤行者。不见恶相及恶业报。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

解读:无相忏悔的具体方法,第一,要礼十方佛,第二,要诵读大乘经(禅宗慧能虽也说无相忏悔,但达摩禅宗在《血脉论》中强调不用礼佛,不用读经,故他们是断章取义,沦落为邪法),第三,观空。等到见到空性那一刹那同时消一切罪。故说“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原文:

尔时行者。若欲具足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遍礼十方佛忏悔诸罪。自说己过。然后静处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方等见佛不了。今归依佛。唯愿释迦牟尼正遍知世尊。为我和上文殊师利具大慧者。愿以智慧。授我清净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慈日。怜愍我故。亦应听我受菩萨法。十方诸佛。现为我证。诸大菩萨。各称其名。是胜大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经典。乃至失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尼佛。为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阇黎。当来弥勒。愿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证知我。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归依三宝已。次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当勤修无碍梵行。发广济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于空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须和上。不用诸师。不白羯磨。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力故。普贤菩萨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别。

解读:此处为通过读诵大乘经典受持菩萨戒的具体方法。

(佛不在世时,有欲望者,有罪者,没有见空性者,可以受持本经而进入《妙法莲华经》和其他大乘经典的修持中去,本经是特别方便的法门。如果佛在世,只要皈依佛就能被佛赦免一切罪和宿业。《华严经》:“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离诸魔业永无余”当然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信且皈依佛法僧才行。)

世尊说佛法,越到后来越简单深妙,世尊涅槃前最后讲的《大般涅槃经》还有更快的、更简单的、更不可思议的成就法和灭罪法。

《大般涅槃经》:“此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出兴于世,若有众生一经入耳者,悉能灭除一切诸恶无间罪业”
《大般涅槃经》:“若犯四禁及无逆罪,若为邪鬼毒恶所持,闻是经典所有诸恶悉皆消灭。”
《大般涅槃经》:“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于大乘涅槃经,何以故,究竟善说有佛性故。”
《大般涅槃经》:“佛告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不死法身)”
(为佛法舍身而成就无生法忍,得永生不死的法身,此法不须修习任何禅定而获一切三昧。)

《妙法莲华经》释义(六)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原文: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解读:常不轻菩萨为释迦牟尼作菩萨时的前世,因为忍辱宣说《妙法莲华经》的精髓即“人人都能成佛”而于临终前得闻佛来为之讲解《妙法莲华经》。由此获得清净六根,得大神通而使人们信服于他。所以大乘传法者是需要神通的,没有神通不能命人信服,反而会引起别人辱骂,从而让人下地狱。

(本品借助世尊自己的例子来宣传本经人人都能成佛的经义,并说明受持本经的功德,以及辱骂宣传本经经义者有大罪)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原文: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我以是神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嘱累故、说此经功德,犹不能尽。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解读:阐述此经能获大功德和大神力,如来一切秘密都在其中。因为受持此经者必然成佛,而成佛者必然有一切神通和智慧。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原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解读:远大的目标是将此经传给一切众生,但还是根据众生的根基而定,只要众生具备条件就传,而不能吝啬,但也不能妄传。

(本品嘱咐一切菩萨广传此经)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原文:

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经行,一心求佛、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欢喜,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法华经。即时入是三昧,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细末坚黑栴檀,满虚空中、如云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铢、价值娑婆世界,以供养佛。’

解读:“现一切色身三昧”就是身体能任意变化,能够变成任何东西。

原文:

作是供养已,从三昧起,而自念言:“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栴檀、薰陆、兜楼婆、毕力迦、沉水、胶香,又饮瞻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作是语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已后,其身乃尽。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作如是法供养已,命终之后,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中,于净德王家、结跏趺坐,忽然化生

解读: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燃身供养日月净明德佛,死后化生而复活。所谓化生就是不需要入胎就能显示肉身出来。可见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已经永生不死了,已经成为法身大士了,已经成为八地以上菩萨了。这就是燃身供佛成就法身大士而永生之法,是成就八地菩萨脱离六道轮回之法。当然要在佛面前燃身供佛才行,所以一定要先受持《妙法莲华经》,在颂读时有清净光明的如来佛出现,才能“燃身供佛”以成就法身,即到无生法忍的永生境界。肉体不灭了,因为可以用法身随时按自己的意愿造一个新的肉体出来。这就是“为道而死”“为道舍身”即“为如来舍身”而获永生。这就是《圣经》如何成就永生的秘密。

《启示录》20:4 我又看见几个宝座,也有坐在上面的,并有审判的权柄赐给他们。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 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大宝积经》卷119 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

若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为正法故,舍身命财,如是等人,以舍身故,证生死后际,远离老病,得不坏常、无有变易、究竟寂静、不可思议如来法身(法身成就)。以舍命故,证生死后际,永离于死,得无边常,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安住一切佛法神变……世尊,舍身命财,摄受正法善男子女人,为诸如来之所授记。(为正法舍命有两种,一种是燃身供佛,就如本经的例子,另外一种是为护持正法被人所杀,就如《大般涅槃经》中的例子。)

当然为神佛舍身有很多种,一种就是以身自燃供佛,一种是为护持神佛之正法而被杀,还有一种是为了皈依神佛及其正法而被杀。这三种都能瞬间消除一切宿债并获得无量功德,都能一次性获得永生。(能见到佛放光来说法,则已经无罪了,但宿债还在。)

在本《妙法莲华经》中以舍身而成就永生,而在后面的《大般涅槃经》中以护持正法而舍身成就永生(释迦牟尼前世身作国王名曰有德,因为护持大迦叶佛的前世身,即能宣说正法的觉德持戒比丘,持刀械与破戒比丘战斗而亡,死后命终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而宣说正法的觉德比丘寿终后为佛第二弟子)。

按《妙法莲华经》修持还需要先证空性,然后才能通过读颂《妙法莲华经》见到清净光明的如来佛,然后才能燃身供佛而成就,如果按《大般涅槃经》所传之护持正法而成就的话,就不需要任何禅定。但护持正法者必须知道所护持的法师是否宣说正法,否则与人争斗就是犯大戒。《圣经》其实是《妙法莲华经》和《大般涅槃经》的合一佛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决定清明诲:“若我灭 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马太福音》5:26 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消罪容易消宿债难,每一个人无量劫以来的宿债是很难还清楚的,所以燃身供佛就是最快捷的办法了,不仅仅消除宿债还得无量功德,如果功德不够也是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而永生的。

原文:

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其所舍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数。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若复有人,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解读:舍身供养佛,功德巨大,受持本经功德巨大,两者皆行,功德更为巨大。

原文:

‘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

解读:女人受持本品,下辈子就能变成男人,所以女人闻此经,也能成佛。但并非说能以女身成佛,成佛前必须是男身。

原文: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解读:女人如果受持本经,按本品燃身供佛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可成就无生法忍,成为法身大士,这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另外一个妙处。

原文:

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烧,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惟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解读:

“火不能烧,水不能漂”:这就是法身成就,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他死了。
“ 坏生死军”:这就是永生不死。
“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直接超越禅定诸境界。

原文:

‘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随喜赞善者,是人现世、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中常出牛头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说。

解读:先要消除自己无量劫所造的罪业才能有此效果,修佛法都以消罪为先。

原文:

‘宿王华,汝当以神通之力、守护是经。所以者何。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解说:受持此经,如法修行,就可以永生不老,也不死,当然要按经义修持。

(本品披露成就法身入菩萨七地而永生不死的最为快捷的方法)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原文: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解读:这里的妙音菩萨就是密宗里的妙音天女,代表智慧,为文殊菩萨的妻子。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含有真心的艮山和坎水身(观音还有风神身),中国道教称之九天玄女。所以说“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妙音就一直在我们这个世界传法,妙音天女其形象为手持琵琶,就是推背图第四十二象那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天美人”。

原文: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解读:妙音即九天玄女,“一切色身三昧”就用炁(真心)和圣水变化出各种色身的方法。圣水归于妙音所有,真心也藏在妙音的艮山灵里面,当然变化色身之法也是妙音之法门(当然也是如来所传)。

《约翰福音》3:5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 神的国。

要有来自观世音菩萨提供的足够的圣水和炁,才能让身体千变万化。如果你需要多少,观世音菩萨就随是给你多少(无时间差),那就可以了。

(本品透露妙音能传一切色身三昧法门,如果要身体千变万化就要学妙音菩萨的一切色身三昧法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原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解读:念观世音菩萨能消灾却难,去除贪嗔痴,对于去除淫欲之心有特别的效果(淫欲心重者下地狱,观念佛菩萨者上天,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念观音极其重要),所以观世音菩萨护持一切信她的众生。平时要常心念,有难是要出声念。因为要永生,跟观世音菩萨的圣水有关,而且念颂观世音菩萨名号也有无量功德和福德,还可以逐步消除淫欲心及贪噌痴三毒,又可得到观世音菩萨的爱护,所以把这一极其重要的法门放在这里。

原文: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解说:这里说明妙音就是观世音(一部分),要对念观世音的神力毫不怀疑,而且要能定于一心念颂观世音菩萨名号才有好的消灾效果,所以需要一定的定力。

一心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是修观音法门,心中所念的观世音名号的心声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妙音。观音法门在《楞严经》里被称为最为殊胜的法门,最为圆通的法门。因为念观音名号能除去淫欲心,去掉贪噌痴,所以是最容易入定的法门。有了定的基础才能通过修毗婆舍那即修观见到空性,有了观世音菩萨的护持,才能一切顺利。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原文: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咒、以守护之。’即说咒曰: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刹、若富单那、若吉遮、若鸠槃荼、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愍念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即说咒曰: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与千万亿那由他乾闼婆众,恭敬围绕,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罗尼神咒、拥护持法华经者。’即说咒曰: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发,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睾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隐,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解读:与会者以陀罗尼咒护持本经讲法师,以显示本经极其重要,护持本经亦获无量功德。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原文: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解读:传佛法,传本经,需要大神通,有大神通才能使众生信服,才能降服邪师邪众。

前面说过需要见到空性的人才能受持本经,那是对贪噌痴很重的娑婆世界众生而言的,那是对世尊释迦牟尼佛法时期的弟子而言的。不同佛法时期,不同世界,会有不同的受持条件。

(本品说明在传本经时需要神通助道,如果法师没有神通,那说明他自己都还没有学好。)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原文: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解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如果要得闻本经(明其经义方为真得),需要同时具备四个条件。按《俱舍论》卷十所称,见道以后之圣者断尽见惑等,必定入于择灭(即涅槃,谓之正性),此即正性定聚。所以“入正定聚”就是见空性,即见道,此为娑婆世界众生受持本经的必备条件之一。为“诸佛所护念”,则必须皈依佛法僧,必须持戒。

原文: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解读:普贤菩萨以神通护持受持本经者,受持者读诵本经即可见到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出现,所以这也是验证自己是否正确受持本经的方法。见到空性者,当时必然无罪,而有罪者必然不能见到空性,也就不能见到普贤菩萨。所以世尊另外有《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受持此经就能消罪,就能见到普贤菩萨和如来世尊,就能见到空性。

原文: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解读:如果是已经见到空性者,无罪者,那么读诵此经二十一天,即能见到普贤菩萨,就能得到普贤的陀罗尼咒,就能不受非人及邪魔的破坏。

 原文: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解读:对于没有见到空性,而不能受持,只是书写本经者,就能往生忉利天。

原文:

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解读:受持本经者,如果不燃身供佛,就不能得无生法忍,不能成就不死法身,那么死后就会往生兜率天,入弥勒内院,听弥勒讲法。然后将来与弥勒一同下降人间出世,舍身护持佛法,死后复活成就不死法身。

原文: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解读:受持读诵本经,不仅仅来世得大利,而且今世就能得大利。而诽谤耻笑读诵受持本经之人则今生和来世都得恶报。

(本品说明普贤菩萨以神通护持本经,持其名号即能得到普贤菩萨和如来佛护持)

《妙法莲华经》释义(五)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原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解读:同一句话,世尊连续说了三遍“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这恐怕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而弥勒也连续说了两遍“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这说明如果世尊说出来,怕大家不相信,不信佛语是有罪的,所以不太愿意说。

原文: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解读:这里透露,世尊无量无边久远劫前就是佛,并非今世才成佛的。也就是说佛这一次又来人间成佛,所以是佛成佛,而非人成佛。其实佛就是耶和华上帝,就是创世神盘古,就是道,自有永有,永存不灭的,宇宙都是如来佛创造的。但这里如来世尊并没有如同《圣经》里那么直言上帝造世界和人,前面用“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和“一切世间之父”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果世界不是如来所造,那就不能说世界都是佛所有的。如果众生不是佛所造,那也不能说众生都是佛的儿子。《圣经》没有说上帝如何造世界,而佛经里就告诉我们,一切万法皆真如,而真如即是佛性,佛性就是佛的儿子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如来所造,所以万法皆是如来所造。就是如来幻化出来的,我们众生也是佛幻化出来的,因为我们“有我”,因为我们“无明颠倒”,所以以为有个“我”存在。

原文:

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解读:世尊并非只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是其他无量无边世界的教主。是一切世间,即一切世界的教主。

原文: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解读:这里很明确,燃灯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了方便传法才取不同的名字。 “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意思是说世尊告诉大家别的世界的佛,虽然这些所谈及的佛名字不同,年纪不同,但其实都是释迦牟尼佛自己的过去身或现在还在传法的分身。因为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他们只想自己涅槃,不愿意按照佛的本意去普度众生,为了让这些乐小乘者有信心,故佛只言自己这一世成佛,然后涅槃灭度。因为他们看见佛一世就能解脱生死轮回,自然有信心自己也能一世成就。而且如果让小乘众知道世尊释迦牟尼修了无量劫才脱离生死轮回而成佛,那么那些小乘弟子就不愿意来学了。所以只有等他们证到无我了,世尊再跟他们说明真相,那么才可能不会使他们生退意。

原文: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解读: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众生也是虚幻,但都是佛所幻化出来的,故幻相中有真实的如来存在。因为众生有分别心,故才有所谓的众生存在,所以才有佛出世说种种法。

原文: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解读:佛寿命无限,永生不灭,必非只有阿弥陀佛寿命无限,所有佛都是阿弥陀佛,为了让众生珍惜仰慕佛出世,为了让众生在佛出世这段时间大精进,所以才说佛要灭度。因为人们一般都是珍惜会很快失去的,而不会珍惜永远在身边的。

原文:

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 虽近而不见。

解读:世尊一直与我们同在,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就是基督教所唱的“主与我同在”

原文: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
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

解读:在世间佛弟子们都极其想念佛的时候,甚至愿意为见佛而舍命的时候(世尊以耶稣之名出世时,就传为佛舍命而获解脱之法,耶稣再来就是中国的弥勒佛!),佛就会带领众多弟子一起从灵鹫山出来投胎为人,再成佛传法,所以世尊常在灵鹫山说法。

原文:

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
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
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

解读:“余国”指别的国家,或指耶稣时的以色列,或指娑婆世界别的小千世界,或指别的佛土世界。主耶稣(即释迦牟尼再来)出世的背景,也是以色列人被灭国后,犹太人生活极其困苦,所以他们都急切希望他们等待的弥赛亚赶快出世来拯救他们。所以世尊释迦牟尼就化名耶稣在以色列出世了。主耶稣走后,一大批为主耶稣的名而被罗马皇帝杀害的信徒们都解脱了,都成就了。将来主耶稣再来时,就是弥勒出世时,也先以此“为道而死”之法成就众生,这就是弥勒三会中的初会。

原文: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宝树多花果, 众生所游乐。 诸天击天鼓, 常作众伎乐,
雨曼陀罗花、 散佛及大众。 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
忧怖诸苦恼、 如是悉充满。

解读:西方极乐世界并非在西方,距离和方向都是虚幻之相,西方极乐世界不在远方,有佛在的地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者为金,金代表不坏不灭,不灭者即佛,故佛所在之地即西方极乐世界。又不灭者为法身,故法身大士能入西方极乐世界。又九为金,故极乐世界又称九天。佛涅槃后以法身显像为化身而为法身大士说法,佛就是玉皇大帝。

原文: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著五欲,堕于恶道中。

解读: 直言佛涅槃后没有死的,为激励众生精进而假言死。

(本品说出佛的两大秘密,第一,就是佛永生不死,又根据大乘佛法《大般若经》,万法都是真如,真如就是佛的灵,都是如来所造,所以先有如来佛,后有世界,然后才有众生。第二,本品还揭示万佛都是一佛的事实!)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原文: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

解读:由此可见,信佛语即得大功德,所以信能极大地增长功德,基督教信耶稣得永生,就是得无生法忍,就是法身大士。但主耶稣如来在以色列传的是信主耶稣,遵守上帝的旨意(含遵守上帝律法和一切其它旨意),为主而死(即为道而死,主就是上帝,就是耶稣,就是道)得永生。必非嘴里说信主耶稣就能永生,也非简单的信就可以永生。如今的基督教徒几乎都不遵守上帝的律法,也没有为道而死,哪里会有永生呢?

原文: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密、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解读:只要众生相信世尊佛所说,相信佛寿命已经极其久远,而且永生不灭的,那么就会获得无量功德。其所得功德远超别人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的功德。可见犹太人或基督教徒信上帝创造世界(代表如来上帝先于世界而有,自然信上帝寿命久远了。),信上帝自有永有,就是最快的修行法,必然走上不退转的成佛之路。禅宗无论如何修习禅定,只要没有入三解脱门而修般若波罗密多,那么其修行速度是远不及信仰上帝者。所以说《圣经》(除去保罗和路加的魔文)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只是把人人都能成佛这一层意思拿掉了,人人都能成佛其实也是相对的方便说法而已。成佛的本质就是与道合一,与如来法身合一,而不是自己又造了一个新佛法身出来。

如今中国的佛教徒绝大部分都不信世尊寿命久远,也不信世尊永生不灭,错失最佳的修行法。甚至很多佛教界的大和尚,协会会长及诸长老,他们诽谤如来佛,说如来是人,是大觉悟的人,根本不是神。世尊在各大经典里明确说世尊非人,是神。否则世尊怎么会自称自己的庙为神庙或神寺呢?

原文: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解读:如果明白为什么佛寿命长远,那么不仅仅获得无量功德,而且还逐步获得如来无上智慧(并非一世就获得了)。如果能受持经中一切文义,诵读宣传供养等,功德更为广大,就能毕竟成佛。

原文: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解读:什么叫“深信解相”?这里给出了验证标准,真深信解者,就如同看见如来世尊在耆阇崛山即(灵山)为围绕他的大菩萨及诸声闻众说法,并见娑婆世界如同玻璃一样平坦透明,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这是如来世尊在本经里说的灵山境界)。如果看不见这些就不是深信解相。

原文: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解读:只要每天颂持此经,供养此经,就可以不用建庙塔和供养众僧以获取福德和功德了。当然,有条件者也可以做,那就更好。如果要学习更多的佛法,或更深入地学习佛法,还是要供养善知识。颂者读也,持者明白且信也,并按经中所说而行。

闻经而起随喜心,这点很重要,有随喜心才不会怀疑和毁呰。

原文: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解读:虽然受持本经功德超越受持五波罗密多,但如果在受持本经的时候,同时修持五波罗密多,那么功德更胜,成佛更快。当然人在转世后就忘记以前的一切了,所以在无量世的轮回中,在接触到本经前,一切佛法都会去学习。如同世尊的十大声闻弟子,在听本经前都跟随世尊学习小乘佛法。

原文: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嗔,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解读:如果自己是本经的讲解法师,是大乘法师,那么就不要赞叹小乘声闻众。

(本品阐述颂持和宣讲本经的不可思议的巨大功德和福德)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原文: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解读:随喜本经的功德和福德无量,所以听经要高兴,为经中义理而高兴,为经之功德而高兴,要随喜赞叹。

原文: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解读:劝人听本经的功德无量,使人来世智慧增长,容貌端庄。

(本品阐述随喜和劝人听经的功德和福德)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原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
种种诸璎珞,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若持法华者, 其身甚清净, 如彼净琉璃, 众生皆喜见,
又如净明镜, 悉见诸色像, 菩萨于净身, 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 三千世界中、 一切诸群萌,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 皆于身中现。
诸天等宫殿, 乃至于有顶, 铁围及弥楼、 摩诃弥楼山、
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现。 诸佛及声闻、 佛子菩萨等,
若独若在众, 说法悉皆现。 虽未得无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净常体, 一切于中现。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解读:受持此经能能命六根清净,六根皆有特异功能。所谓受持不仅仅是要读诵书写,还要明白本经经义,且要深信不疑,并按经文修行,这样才能得清净六根。如果开始不明白经义,只要信本经,则可以先读诵,直到见如来放光来为自己解说此经经义,全部经义都明白后即能正式受持本经。请注意,受持本经者,如前所说要先证到空性。如果自己没有证到空性怎么办呢?也无法证到空性怎么办呢?如果无法通过禅定证到空性那说明自己有罪,那么就要先按《观普贤经》修持,此经是观念普贤菩萨而忏悔六根之罪之法,罪消后即六根清净,即能见到普贤和如来世尊,并听他们为自己解说《妙法莲华经》,并能证到空性。然后就可受持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为如来上帝之独子,观念普贤菩萨能消罪。

(本品阐述受持本经,得六根清净之功德,如果不得清净之六根,则说明受持方法不正确,或者还不符合受持本经的条件。当然没有证到空性者,如果有缘接触本经,读诵本经也是可以的,那说明自己过去已经无量劫供养诸佛世尊。)

《妙法莲华经》释义(四)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原文: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解读:在小乘佛经里,提婆达多因为害佛而被打入地狱一劫之久,而此处世尊说提婆达多是其善知识,因为释迦牟尼从提婆达多第一次听闻《妙法莲华经》,并因此而成佛。可见本经的威力,提婆达多害佛只是佛和大菩萨的示现而已。

原文: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解读:只是信且听闻此提婆达多品品,就能保证不生三恶道,并且能来世能常闻本经,可见其功德巨大,而且有赎罪之效。有很多人不够条件,不能受持整本《妙法莲华经》,则可先受持此一品,以免因为犯戒而下地狱。当然还要先皈依佛、法、僧。至于到底生在人天中受乐,还是化生于佛前,那就要根据自己的功德所决定了。

原文: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解读:

此处用龙女瞬间成佛的经历来告诉大家,女人也可以成佛,但是在女人成佛以前一定要先变成男身。佛教里有很多经书,如果颂持并发愿的话都可以女身变男身,如本经和《地藏经》。至于女人这么快一世成佛,这是佛的神通示现。这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有所交待,必非真的女人可以直接成佛,但女人可以跟男人合一而成佛。所以学习佛法,要多读经书,要多闻多学,才能真正明白佛的本义。

《大般涅槃经》:“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皆言,甚奇女人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服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悯一切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

(本品说明不论男女都可修持《妙法莲华经》,并通过转换女身成男身而成佛,同时还给众生一个永不投胎入三恶道的特别简易法门。)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原文: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敝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嗔浊、谄曲,心不实故。’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

解读:

从此处可见,阿罗汉灭度后都到别的国土去度众生了,一者说明他们没有灭度,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了,还是要出生的(化生),他们不太敢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有些国土没有地狱、鬼和畜三恶道),除非跟佛一起出世,能得到佛的护持。因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传法太困难了,弄不好自己就要退步了。而菩萨们就不怕,都愿意舍命度众生,愿意舍命护持佛法,都能忍辱。作为菩萨把度别人、帮助别人成佛放在首位,而把自己放在后面,并不急于自己成佛。

这些阿罗汉们虽然被授记成佛,但他们还没有发菩提心,故没有真正开始行菩萨行。还要在后来按菩萨道逐步修行。

原文: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解读:本来世尊已经为所有的声闻作总的授记了,自然已经包括其姨母和夫人了,但是她们还是喜欢听到具体的授记,所以这里世尊再分别为其授记,这也证明女人可以成佛。但必须转为男身,所以听闻《妙法莲华经》的女人如果想成佛,将来世必定会转为男身。

原文: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解读:“在于他方、遥见守护”此处说明佛涅槃后并非没有了,而会到别的地方又作佛去了。

(本品说明佛和阿罗汉都非真灭度,而是到别的地方去了,都护持宣讲佛法度众生去了。所有的佛子都将宣讲和护持本经。众生不能听闻本经,不是没有人讲,而是自己的功德和善根还不够。)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原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解读:此处世尊再次嘱咐:说法者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或心态。前面说了三个,如今拓展为四个条件。

 原文: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解读:

宣教《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不能与求小乘声闻者同事、同住、同行,如果他们来虚心请教,则为之说,但不寄以任何希望。如果大乘菩萨要教导小乘声闻弟子,则必然以小乘声闻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就如同世尊释迦牟尼的几个大弟子一样,他们本为大菩萨,但他们都显示为声闻弟子,世人都以为是小乘弟子。

修小乘者,是为自己解脱,不为别人。大乘传法者先为别人解脱,后为自己,以普度众生和成佛为唯一目的。所以修大乘菩萨不得参与任何政治,不亲近任何权贵,不亲近任何俗事,以免别人认为传法者是为自己获利而传法。末世的很多大和尚号称大乘佛子,却喜欢当政协委员,喜欢教导权贵富豪,喜欢种田种菜经商(如少林寺),喜欢看电视,喜欢参加各种俗世集会,喜欢办民间大小学校,喜欢书法小说戏曲,喜欢非佛法的著书立说。这些都不符合世尊的旨意,都是犯戒之举。不亲近权贵不等于不向权贵传法,如果他们要主动过来听法,那还是要传的。当年毛泽东想见虚云和尚,但虚云说“法王大于人王”,所以不肯到北京去见毛泽东,要毛泽东自己上门找他才愿意见,这就叫不亲近国王大臣。

同时大乘传法者要远离一切破坏律法之事和人。佛教有菩萨同事摄受之说,就是自己也犯戒而与犯戒者同事,以便于接近这些人而方便传法。但同事摄受是在自己传法之前,没有公布自己的传法者身份之前。而已经在传法的传法师是不能以同事摄受之名去亲近犯戒者。因为世人无法理解法师的行为,这样会让其他学法者失去对传法者的信心,也失去守戒的标准。

法师要尽量不要接触女人,以免自己生欲望,也免别人私下议论,不要有想为女人说法的念头,也尽量不要接触五种假男人。

原文: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解读:宣教《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不要亲近增上慢人,所谓增上慢人就是自以为是的人,以为自己是阿罗汉,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明,不信小乘能成佛,不愿意学习更多的佛法,这些人都不要亲近。也不要亲近只求自己解脱,只求自己今生涅槃灭度者。不要亲近破戒者。(此要求,一切传大乘佛法者都要遵守,参看《大般涅槃经》)

原文: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解读:宣教《妙法莲华经》的法师要能观一切法空,必须要以证见空性为基础,入空解脱门才能观一切法空,然后再入无相解脱门。在此基础上才能入无愿解脱门,如此才能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此处要求《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必须要入空解脱门和无相解脱门。入无相解脱门后,看见女人也不会起女人想,也就是说脑子里根本不会去想女人所拥有的不同于男人的任何特征,自然就不会有淫欲之心升起。

原文: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解读: 《妙法莲华经》法师要按般若波罗蜜多修持,就是要有无分别心,无所得心。般若波罗蜜多修持以三解脱门为基础,第一,空解脱门,第二,无相解脱门,第三,为无愿解脱门。此三解脱门以见空性为基础,没有见空性者就不能入三解脱门,不入三解脱门者不能入般若波罗蜜多之门。见空性并非成佛,而只是入道的开始,还是初地菩萨。

原文: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解读:本段是说,宣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要有慈心(爱心)和忍辱心,所以无憎心而有普度众生之心。不要轻慢别的法师,和议论别人的法师好与恶,不拒绝任何人来听经。

原文: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解读:本段是说,普通的《妙法莲华经》受持者,他们虽非法师,但也要有慈心和悲心,慈者爱护一切佛教信徒,悲者对于未发成佛菩提心者深感悲痛。并发愿将来自己成佛后一定要把他们引入到《妙法莲华经》的受持者行列中来。

原文: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解读:可见世尊要等到大家“灭三毒,出三界”才传本经,也就是要成就阿罗汉果位了才传《妙法莲华经》,可见此经不能随便宣说。当然本法会中也有一些学人没有修到阿罗汉,但他们已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而且世尊也以神通力知道他们可以受持此经,不会毁谤此经,他们相信世尊之语绝对真实不虚。当然只要能有机会接触本经而信者都已经无量劫供养诸佛世尊,都可以受持本经。

原文: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解读:读诵本经(必须信)可以治病,可以消灾,去烦恼,而且对来世有益。

原文: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解读:读诵本经(必须信)会有相应之梦境。

 原文: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解读:宣讲本经者也有相应梦境。

(本品世尊进一步详细说明《妙法莲华经》法师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和受持本经者所必须的一个条件,所以法师就有四个条件了,因为法师也必然是受持者。本品说明诵读本经有消灾却病和增加福慧的功用,还列举了读经者和本经法师之相应瑞梦。)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原文: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解读:在世尊释迦牟尼所主管的娑婆世界,大概就是整个银河系,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而每个摩诃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小菩萨)”,其数量人类无法计算,因为一个印度恒河里的沙的数量,人类都没有办法计算出来了。

原文: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解读:这些大菩萨都有三十二相,都是金色身,已经是色身圆满了,化身成就了,也就是说都是法身大士,八地以上菩萨,身体都能够任意变化或显或隐。从地涌出,就是从地府出来,地府归地藏菩萨管理,地藏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合一的菩萨。也是文殊菩萨和普贤合一的菩萨,就是如来上帝的独子和独女,就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合一的太上老君。、

《马太福音》12:4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这里的“南方的女王”就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这里的“地极”就是地府,这里的“所罗门”就是大势至菩萨转世到以色列作王时的名字。“比所罗门更大”的就是如来佛,就是主耶稣,耶稣就是释迦牟尼再来,三位一体就是华严三圣。

原文: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解读:可见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是不真实,时间是可以延长和缩短的,时间是幻相。

原文: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解读:大菩萨从地中隐伏,如果出来则大地震动,大菩萨就是大龙。此处弥勒故意假装不知而借以请佛说法。或者说弥勒菩萨这一世没有见过这些菩萨从地涌出。

原文: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解读: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都是世尊教化的弟子。

原文: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稀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惟、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解读:所有原来在会的菩萨都认为世尊不应该有这么多的弟子,表示疑惑不解。

(本品因为需要护持《妙法莲华经》而从地下涌出无量八地以上大菩萨,如此在下一品引出佛的一个大秘密。)

 

《妙法莲华经》释义(三)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原文: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解读:富楼那在世尊众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

“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所以在预言弥勒出世的《西游记》里,收养唐僧的法师就以金山寺法明长老的身份出现,法明长老就是彻悟长老,后来迁居海岛后取名为“迁安和尚”( 《西游记》第十一回:“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养者供养,此长老从镇江金山寺迁往海岛定居后就改名了。)

“具足菩萨神通之力”“咸皆谓之实是声闻”: 富楼那实际是行菩萨道,只是以声闻的身份传法护持佛法,普度众生。

原文:

知众乐小法、 而畏于大智, 是故诸菩萨, 作声闻缘觉。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少欲厌生死, 实自净佛土。

解读:释迦牟尼世尊的很多弟子其实都是菩萨,但化为声闻弟子,是为便于传法而同事摄受,菩萨自己以声闻弟子的身份以引导众生先学习小乘法而入佛门。

原文:

示众有三毒, 又现邪见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众生。
若我具足说、 种种现化事, 众生闻是者, 心则怀疑惑。

解读:有菩萨化作声闻弟子示现自己有邪见,以此才有世尊因拔出邪见而说法。有菩萨化作声闻弟子示现自己有邪行,如提婆达多(如同耶稣的门徒犹大),以助世尊宣讲戒律和教导弟子明白正邪之分。有菩萨化作声闻弟子示现被人打死(如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以此向世人证明因果真实不虚。世尊自己也示现有病而叫阿难取药,以此劝导有人身则有可能生病,有病则需要吃药。

原文:

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冕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解读:五百罗汉与憍陈如比丘同一佛名,所有佛本来都是如来法身的因缘示现,所以这五百阿罗汉都是同一个佛的幻化身,只是这些幻化身有不同的个人经历,如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爬同一个山到山顶一样。经历不同,但最后结果相同,每一个众生成佛时就去掉所有习气了,就没有分别了。如同不同的水,里面的矿物质及其含量不同,但变成蒸馏水后就没有区别了,人成佛后亦如此。

原文: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解读:

“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喻指前世时,世尊已经授其大乘成佛法。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不知道小乘即大乘,或先知而后忘。
“游行,到于他国”:指投胎轮回或往生。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很多阿罗汉都是释迦牟尼无量劫成佛前的眷属弟子,就是生生世世跟随释迦牟尼修道的弟子,当然也有很多是上一届佛遗留下来的弟子。
“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前世发过成佛之菩提心,转世投胎后就忘了。

(以贫子衣中珠的比喻来说明小乘弟子本来也是修大乘的,只是忘失了菩提心变成了小乘,所以根本没有不成佛的小乘法,佛也不传不成佛的小乘法,故佛唯以一佛乘普度众生。)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原文: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 当供养诸佛, 然后成正觉。

解读:从授记而言,似乎阿难成佛是最快的,舍利弗要供养若干千万亿诸佛,摩诃迦叶和大目犍连要供养三百万亿诸佛,大迦旃延要供养二万八千亿诸佛,憍陈如比丘及五百罗汉要供养六万二千亿诸佛。而阿难只要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远快于其他佛弟子,可见阿难作为佛的侍者,有机会从佛亲闻一切佛法,并成为法藏护持者,其功德无量。我们现在的佛经内容基本上都是阿难记忆下来后口述整理而装订成书的,这就有护持佛法的巨大功德。《西游记》里也是如来吩咐阿难尊者将经书交给唐僧,也就是说弥勒出生后,也要阅读阿难记忆下来的如来佛法,然后才能觉悟。

可见护持佛法的功德要远大于宣讲佛法的功德,如果佛法不存在了,后人就不可能证道,也就不可能有宣讲佛法者。而只要佛法存在于世,就总有人会证道,证道后就会宣讲佛法,有法才有僧,有佛法存在就会有无数的佛法宣传者。如果没有佛经的流通,也许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知道有佛法这回事了。如同如今很多中国人以没有确切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为由拒绝承认中华圣贤先祖轩辕黄帝、炎帝、尧帝、舜帝和大禹的存在,就更不用说上古伏羲女娲了。

原文: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解读:阿难与释迦牟尼同时发菩提心,所以阿难本来也是大菩萨,但以声闻示现于众,护持佛法是阿难的本愿。这一段还告诉我们,虽然护持佛法功德无量无边,但自己还要认真修行,还要大精进,才能尽快成佛。

阿难等世尊释迦牟尼涅槃后才成阿罗汉,这是因为阿难是世尊的侍者,需要从世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安排世尊的衣食住行。

阿难并非在打坐时成为阿罗汉,而是在迦叶尊者以其非阿罗汉为由,不让他参加第一次集结佛教小乘经典的法会。在他很郁闷的时候,在以头靠枕要躺下休息那一刻,突然觉悟而成为阿罗汉。这说明两点,第一,非阿罗汉不能完全准确理解小乘佛教经典。第二,觉悟不是完全靠自己修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只管修行,什么时候觉悟由佛(老天爷)说了算。并非如现在的所谓修道者所认为的,不需要拜佛求神,只要自己参禅打坐就能觉悟了。其实众生的一切都是由佛决定的,佛给众生指明光明的道路,而后依据众生所作所为而予以奖励或惩罚。人的证悟本质上也是神佛给予的。

原文: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过去, 无量诸佛法, 如今日所闻。
我今无复疑, 安住于佛道, 方便为侍者, 护持诸佛法。

解读:靠佛神力,阿难此时获得大神通,此时其心中所知佛法,包含了无量劫从佛所闻佛法,所以对一切佛法都能通达无碍。阿难无量世即护持佛(佛侍者),也护持法。

原文:

尔时佛告罗侯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我为太子时, 罗侯为长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为法子,
于未来世中, 见无量亿佛, 皆为其长子, 一心求佛道。
罗侯罗密行, 惟我能知之, 现为我长子, 以示诸众生。

解读:

罗侯罗密行第一,其实罗侯罗就是地藏菩萨转世,地藏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魂为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的灵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为诸佛长子,故罗侯罗也为诸佛长子,所以说: “以示诸众生”,这也是一种示现而已。

(本品为五百阿罗汉,二千有学无学弟子授记,以此进一步证明只要有真意愿,那么人人都能成佛。)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原文: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说:这一段就体现了妙法莲华经的“妙法”两个字,就是“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然还是有个前提,就是要信此经和不诽谤此经,而不信者前面都已经被佛用神通驱离了。所以所有在法会上听《妙法莲华经》的弟子,全部都被授记成佛了。也就是说你已经被佛安排好什么时候成佛了,虽然小乘声闻即使不学妙法莲华经,也将毕竟成佛,因为佛会将来总会安排他们学习此经的。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唯独等到听佛讲妙法莲华经时,得到成佛授记才能确定成佛大致时间,所以所有佛子都要听妙法莲华经,每一个佛也都会讲此经。当然世尊没有宣布每一个人的成佛时间,但在佛那里应该是已经确定下来了。

三乘归一佛乘表示学佛者人人都有机会成佛,而听《妙法莲华经》就是决定成佛,就是必定成佛无疑。

“大士”指的是法身大士,也就是成就无生法忍的八地以上菩萨,他们不需要投胎入世就能来参加佛的法会。而没有修到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的阿罗汉们就必须投胎为人才能来参加法会,小乘阿罗汉或在西方极乐世界或其他佛国(由其涅槃前的正确愿望决定),或在兜率宫听弥勒讲法(根据《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曾见阿难尊者在兜率宫)。所以在兜率宫听法的佛子都会跟随一生补处菩萨投胎转世。法身大士可以随时化生,就是说可以随时以肉体可见之身示现,也可以不显示肉身,跟孙悟空一样身体可以千变万化。如今很多禅宗人士自认为已经修成法身,其实他们什么都变化不了,那是忽悠自己,也忽悠别人。法身成就后,身体可以不老,可以任意变年轻或变老,变大变小都可以。孙悟空法身成就后就能下地府把自己的名字从地府生死薄中勾除,所以法身大士,可以不老不死,而小乘声闻阿罗汉则会老会死,除非永远入定不起座。

原文: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解读:即使不能参加如来世尊的法华会,而只要受持读诵供养此经,也能得到同等的成佛授记(当然自己就不知道成佛的时间了),而能这样受持读诵供养此经的都是曾经供养十万亿佛,并在佛所发过成佛之菩提心者,都早已经是大乘菩萨了,因为同情众生而来人间传法度众的,否则一般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本经,或即使有机会接触,但也不看,或者不信,甚至诽谤。

原文:

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解读:请注意,如果你自己没有真正证道,没有神通,不能了知别人的境界、心思、宿命和善根,就不要跟别人轻易传此经,因为如果别人听了此经不信,那就犯罪了,如果诽谤此经,那就要下无间地狱而且永断佛种,那不是害死人吗?所以此经绝对不可妄传。

原文:

药王今告汝, 我所说诸经, 而于此经中, 法华最第一。

解读:世尊释迦牟尼在讲此经之前讲了众多大乘经典,如《大般若经》、《无量义经》、《华严经》、《楞严经》、《无量寿经》和《解深密经》等等,而《妙法莲华经》最为第一。

原文: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

解读:过去诸佛都没有公开宣讲此经,而只是内部部分根基成熟的弟子才有机会听闻。

原文: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此经在就犹如如来在,在七宝塔中供养此经就不需要佛舍利了,同样道理,在家里供养此经,也就不用摆佛像了。

原文:

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解读:要成佛则必须听闻此经,此经能为佛子作成佛授记。也是小乘自动转大乘的理论依据。

原文: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
若人欲加恶、刀杖及瓦石,则遣变化人、为之作卫护。

解读:宣讲此经的法师必须符合如下三个条件。
首先,入如来室,就是要真正从内心升起慈悲心。
其次,著如来衣,就是要能忍一切辱。
再次,坐如来座,即要证到空性,入空解脱门,观万法皆空,去掉我执和法执。
可见,此经非入空解脱门,能忍辱而又有慈悲心者所能讲解,一般人只能自己供养、受持、读诵本经。

原文: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解读:如果有符合条件的讲经者,自然会有佛遣化人或鬼神等来听法,所谓化人就是佛意念所化的人,如同孙悟空用猴毛变出来的猴子。如果没有人来法会上听其讲经,则说明讲经者还没有资格讲解此经。而且讲经者必然能自己见到佛,佛会为之讲解其不明白之处。如果自己根本都见不到佛,那说明也不够格。

原文:

若说法之人,独在空闲处,寂寞无人声,读诵此经典,
我尔时为现, 清净光明身。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

解读:有讲解《妙法莲华经》之功德的人,既符合上面三个条件的人,自己在无人之处读诵此经,就一定能看到清净光明的如来佛在自己面前显现,必为《妙法莲华经》中自己不明白的部分解说,这是一个自我验证是否符合讲解《妙法莲华经》条件的重要标准。因为很多人不理解本经法师三条件中的“坐如来座”和“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的本义,所以后面就安排见佛“清净光明身”这个很容易明白的标准,然而历史上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关注这一点。凭自己的意随意讲解《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大有人在。

原文: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 得见恒沙佛。

解说:亲近符合条件的讲解《妙法莲华经》的法师,拜其为师,能速入菩萨道,见恒沙佛。

(本品阐述佛涅槃后,即使众生自己持诵或听闻此经,都被佛授记成佛,而且本品还公布了讲解本经的法师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自我验证法。)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原文: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又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怪未曾有,从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解读:前面一品讲了宣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所必备的条件和自我验证是否符合条件的方法。本品就告诉大家《妙法莲华经》的听讲者如何判断法师讲解是否正确。如果法师讲解正确,那么在法会中则必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必有多宝如来在塔中前来为说经者作证明并发赞言。在众佛经中,唯有此经说有佛亲自来为说法者作证明,为本经作证明,可见本经之重要性非同寻常。

这个七宝塔就是燃灯道人的七宝玲珑塔,就是李靖的七宝玲珑塔,后又在《白蛇传》说中变成杭州的雷峰塔(伏羲的父亲雷神即如来,故称雷峰塔,法海和尚即燃灯道人,成佛后即是燃灯古佛,末世再来即称弥勒佛)。因为塔中有多宝如来,所以可以镇压一切众生,一切妖魔鬼怪。燃灯道人即大势至菩萨,即地藏菩萨,即弥勒菩萨,即伏羲,即神农帝,即舜帝,即老子李耳,即诸葛亮,即魏伯阳,即姜子牙,即圣灵,即摩西,即弥赛亚,即基督。

原文: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解读:只有在佛讲解《妙法莲华经》时,集其所有分身,才有可能见到多宝如来的佛身。其他人讲经时不能见多宝如来之身,只能见到七宝塔和听见多宝如来的声音。

原文: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解读:宇宙中的一切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所以所有佛都是一佛所化,都是法身如来的显像。佛就是上帝,是宇宙中唯一的主宰,三位一体的耶稣就是如来,耶稣就是华严三圣(父如来,独子普贤,圣灵法王子文殊)集于一身,耶稣就是耶和华上帝显像。

原文: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解读:我们眼睛所见的物质世界都是佛幻化出来的,所以佛将众生移到别的世界去,没有人能够察觉到有任何变化。因为国土,太阳、月亮、星星,太阳系,银河系等等都是幻化出来的,所以只要佛另外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把众生移到那里去,自然就没有人能够查觉到。就如如今的纠缠粒子,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原文:

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
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

解读:我们所谓的空间,距离甚至虚空都是幻相,如果把整个太阳系缩小到乒乓球那个大,也不会有人感觉得到,因为整个太阳系中的万物都同步缩小了,所以不会察觉有任何变化。空间、时间都是相对的。

原文:

其多宝佛,虽久灭度,以大誓愿、 而师子吼。

解读:多宝佛早已灭度,但如今又出现了,说明佛的灭度也非全灭度,要来的时候还是可以来的。这个观点在世尊后来讲的《大般涅槃经》中有明确的说明。

原文: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佛灭度后, 能解其义, 是诸天人、 世间之眼。

解读:在佛灭度后,能正确解释本经经义者,可以作为众生皈依之处。

(本品特别强调有多宝塔为所有正确讲解《妙法莲华经》者作证,否则就不是正确讲解。)

《妙法莲华经》释义(二)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原文:

(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解读:小乘弟子也得修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但他们以为小乘弟子得阿罗汉后会毕竟涅槃,又认为小乘弟子不能成佛,所以虽然也曾在法会上听世尊讲大乘佛法,但没有兴趣学习,也不想度众生。

原文: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解读:如今听说阿罗汉必非究竟涅槃,必非一切解脱,又听说小乘弟子也能成佛,于是心中极其高兴。这里的“稀有之法”就是小乘弟子也能成佛。

原文: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著敝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解读:父即如来,穷子喻为众生,除粪穷子喻为小乘弟子,因为众生在这个娑婆世界轮回,身心皆有病,故心卑劣,不认为自己能成佛,也不想成佛,所以父如来自称有小乘佛法(即降低身份自著敝垢衣)而先教小乘佛法(实际并没有小乘,而是大乘的某一部分)。等穷子身体健康,脱离三界,获得六道轮回解脱后,再给予他们成佛的授记,如同穷子得父所有宝藏。否则如果直接传给他们要无量劫才能成佛涅槃的大乘佛法,那么就会把人们都吓跑。人们大部分都是因为怕苦,怕生老病死,怕烦恼,所以才修行,只想在这一生中就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问题。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后才能谈成佛的远大理想,才能谈普度众生之事。自己的生死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可能解决别人的生死问题呢?一个全身是病的人怎么能教别人健身之法呢?不仅自己不会有意愿,别人也不会信。迦叶尊者说此穷子得父财譬喻信解小乘亦能成佛道,信解三乘本一乘。故此品名信解品。

(本品说明,因为众生身心有病,烦恼太重,智慧不足,虚不受补,不堪受需要修持无量劫而成佛的大乘佛法,所以世尊从大乘佛法中分出一部分,取名小乘,以修行一世就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涅槃之目的引诱他们入佛法之门。就如同身体羸弱之人不能参加马拉松长跑一样,而先教以短距离慢跑以健身。)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原文: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解读:世尊所传只有一佛乘,目的都是引导人们成佛,只是人们的根性智慧不同(跟其前世累劫修行佛法的进展程度有关)和今世学习佛法的态度不同,而决定其所能接受的佛法范围。

原文: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解读:不论众生接受世尊的任何佛法教育,只要接触过任何佛法,其后世无量劫的轮回中都会逐步深入地学习佛法,从所谓的小乘逐步步入大乘,直至成佛(当然中途会有曲折,而且不能诽谤本经)。

 原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汝等迦叶、甚为稀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解读:如来所说一切法都是为了众生解脱成佛,人们或读经,或修行,都有功德(基督教称天上的财富),但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获得了多少功德,只有如来知道,如来根据人们的所说、所读、所行、所思而给予或降低人们的功德,唯有功德圆满才能成佛。佛经都写着读颂受持经书都有功德,但很多人(如达摩及其禅宗弟子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根本看不见自己的功德是增是减,是有是无,于是就诽谤如来,说读经无用(见达摩《血脉轮》)

人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钝根还是利根,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智慧和善根,唯佛全知,故佛依此能因材施教。

原文: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解读:六道轮回中的修道者喻为小草药,得阿罗汉果而脱离六道轮回者喻为中草药,明白自己可以成佛,精进修行,愿意慈悲普度众生者是上草药。

原文: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解读:坚定地认定自己必定成佛,喻为小树,比上草药又进步了。有神通,用神通,入菩萨八地,度无量众生,喻为大树。可见八地菩萨(即大菩萨,也称摩诃萨)必有大神通,有大神通才能度无量亿众生。历史上有很多人号称是大菩萨转世,号称大彻大悟,或称是活佛,可是没有大神通,最多就只有点小神通而已。如果谁有大神通,叫他穿墙破壁,虚空飞行,一身变多身,用手遮日蔽月看看?世上没有无神通的、证悟了的八地以上真身大菩萨。当然在大菩萨入胎出生证道前是没有神通的,但证悟了的大菩萨却没有大神通是不可能的。末法时期,妄语者多,他们必受因果报应。

原文: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解读:修小乘佛法,皆名药草,因为以治疗自己的身心疾病为主,从所谓的小乘转入大乘,修菩萨行,名小树(八地以下菩萨),可以为众生遮阴和依靠(度众生)。有大神通,大禅定力,入菩萨八地及以上,名大树,可以广度众生。

原文: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解读:

阿罗汉并非能一切解脱,必非真涅槃,并没有灭度,还要继续学习佛法和修行,直到成佛。

(本品以草药和树来比作众生根性不同,所接受的能力不同,故世尊所授不同,但最终目的一致,都是要成佛的。当然这是针对我们当下的五浊恶世而言的。有些国土世界,人们本身没有疾病,贪噌痴微弱,没有魔事,故那里出世的佛就直接传大乘了,那里的佛没有小乘弟子。)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原文: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解读:摩诃迦叶即迦叶尊者,被禅宗尊为初祖,禅宗之初祖都还要继续跟随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修行才能成佛,凭什么禅宗说能自己能“顿悟成佛”?可见禅宗的“顿悟成佛”纯属魔论。除一生补处菩萨出世外,没有人能顿悟成佛。

 原文: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需教食。

解读:忧者担心,惧者害怕,因为小乘转大乘要发菩提大愿,即誓愿成佛,誓愿普度众生。他们还不敢轻易发愿,所以说“如未敢便食”,就是成佛之愿望还没有彻底升起来,普度众生之愿望也没有彻底升起来。所以希望能得到佛的授记,一旦佛有授记,那么成佛的大约时间就定下来了。那就有大胆量勇往直前了,后面世尊为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分别授记。

(本品主要是通过授记增强小乘弟子们的成佛决心。)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原文: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解读:我们这个宇宙到底什么时候形成的?现在科学认为是137亿年前由于宇宙大爆炸而形成的。其实宇宙是循环往复的,无始无终的。宇宙历史根本无法用时间来衡量,非人类所能计算和了知。宇宙的大小也非人类所能了知,即使是十地菩萨也不能了知,唯有如来和三位一体的佛能知道。我们这个银河系也只不过是一个佛土而已,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三身佛所教化的区域,称为一佛国土。

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间,在久远劫以前,到底多久,无法用时间来表达。

原文: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 勉出诸众生。

解读:佛为救世主,为众天之王,为众生之主,这说法与《圣经》一致。有主即有仆人,众生为如来之仆人。而学习大乘佛法者称为佛之子,即佛子。如同基督教称信福音、信耶稣者能做为神的儿子,耶稣即如来,即耶和华上帝,故称耶稣为主。

原文: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稀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释迦牟尼在无量劫以前就修大乘佛法了,就宣讲《妙法莲华经》了,可见成佛不能即身成就(唯除一生补处菩萨出世)。

原文:

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解读: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涅槃后,再以别的名字到别的国家或世界去做佛。世尊涅槃后的后世弟子,由于他们没有听说过《妙华莲华经》,不知道小乘也是大乘,不知道小乘也能成佛,甚至不知道如何修菩萨行。当他们证到阿罗汉果后,就想涅槃,以为涅槃后即永远不再有生死轮回,就一劳永逸地灭度了,而事实上这些涅槃的弟子会往生到后来世尊再出世成佛的国家去跟随世尊听闻《妙法莲华经》。

基督教里作神的儿子就是做大乘佛子,传福音就是普度众生,永生就是涅槃,佛就是三位一体的基督。三位一体就是华严三圣,圣子即普贤菩萨,圣灵即文殊菩萨,为道而死就是舍命护持佛法。

当然,没有听过《妙法莲华经》的阿罗汉涅槃后会往生到如来所出世的地方,以学习《妙法莲华经》。

从这里可见,佛涅槃后,如来又以别的名字出世,可见,如来是不灭的,可见不同的佛名其实就是同一个如来,如来只有一个,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世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来即上帝,即圣父,即天父。父与功德圆满的佛子肉体合一而称为佛出世。而功德圆满的佛子的灵就是普贤菩萨,佛子的本妙圆心就是文殊菩萨。人修到功德圆满时就证到自己的灵就是普贤菩萨,自己的本妙圆心就是文殊菩萨。众生的灵都是普贤菩萨的低级分身,众生的魂都是文殊菩萨的低级分身。成佛后,佛子的灵即是普贤,佛子的魂就是文殊菩萨,这样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如来永远同在了,而且其他所有众生都成了自己的分身了。

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涅槃约一千年后就到以色列去投胎为耶稣,传下了福音。

原文: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解读: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并非真涅槃,只是世尊如来用小乘涅槃之名去诱导人们有信心走上修道之路的方便称谓。就如我们用糖果去骗不会走路、但又懒惰、又怕摔跤、不愿意学习走路的小孩学习走路一样。阿罗汉的涅槃就是如来给修道者的糖果,一旦学会走路了,自己会走了,自然就不用给糖果了。会走路的小孩就要学习跑步了,所以阿罗汉后来也要修菩萨行了。

阿罗汉的涅槃境界就是如来用神通所作的化城,是一种幻相,即使阿罗汉不愿意成佛,也还是要于将来一次次跟随佛出世,接受再教育,直到愿意成佛,方转入大乘佛法的学习。然后经过很多劫的随佛出世修炼到无生法忍(八地菩萨),成为法身大士。

小乘阿罗汉如果不愿意在人间轮回,就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小乘弟子。

原文: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解读:如来小乘的涅槃之说,只是为了让小乘弟子觉得修道的目的很近,很容易完成,让他们觉得很快就可以到涅槃城休息,然后再也不用辛苦修道了,再也不用生死轮回了,以此增强他们的修道信心,等他们到了涅槃城后,休息一会,再告诉他们事实真相,其实即使他们涅槃了,也没有灭度。还是要跟随如来在人间轮回的,除非成佛才是真涅槃。

(本品以化城喻小乘阿罗汉之涅槃境界,直言此涅槃非真灭度,其实还要往生继续修行。)

《妙法莲华经》释义(一)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解读:

王舍城:意为王建房舍的城市,舍者喻为肉体,肉体为灵魂之舍,王者为众灵之王,即四帝中的玉清真王,即道德天尊,即南极长生大帝,也称一切佛之长子普贤菩萨,基督教称为圣子,也称万王之王。众魂之王即四帝中的北极紫薇大帝,即灵宝天尊,也称文殊师利法王子,基督教称为圣灵。所以王舍即是基督,即是圣人。众生的灵魂为普贤和文殊的低级分身。

耆阇崛山:也称灵鹫山,或称灵山,或称灵鸟山,为圣灵所居,也可称为圣灵山。耆者年长也,师长也,阇者台也,崛者窟也,洞也。这与《西游记》菩提祖师住灵台山斜月洞一致。

灵鹫山:灵指众灵之王,也指众灵,众灵都是众灵之王即普贤菩萨的低级分身。鹫者大鹰也,山鹰也,圣灵也(耶稣说,圣灵如鸽子),文殊菩萨也。文殊菩萨为一切众生之师,普贤菩萨则为一切众灵之王。

世尊释迦牟尼出世时,肉体的灵就是骑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世尊释迦牟尼肉体的魂就是文殊菩萨,普贤为佛的右肋侍,文殊为佛的左肋侍。释迦牟尼成佛后,如来法身与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合为一体。所以说:“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佛有三身,即佛法身,佛报身和佛化身。佛法身即称如来,也称上帝,也称盘古神。佛报身即文殊菩萨,为佛之智慧的略低级分身,佛化身即肉身等为普贤菩萨所变化。普贤是灵身,为如来之长子。文殊为法王子代表佛性即智慧元神。佛法身完全摄持文殊和普贤及其肉体时就是成佛。

如来法身与普贤本为一体,所以《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菩萨指导善财童子一路拜访善知识,直到见到普贤才成佛。因为只有见到普贤菩萨才能功德圆满,然后才能与文殊菩萨合一,普贤菩萨因为是灵身,为龙,所以是不可见的,只有拥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见到普贤,只有文殊菩萨才能见到如来法身。所以《西游记》唐僧要先拜见灵山脚下的玉真观里的金顶大仙(即峨眉金顶上的普贤菩萨,也就是四帝里面的玉清真王),然后通过玉真观后面的凌云渡才能拜见如来。如果如来佛(接引佛)不过来接的话,则只有孙悟空(即文殊菩萨)才能靠自己过凌云渡的独木桥。也就是说只有文殊菩萨(孙悟空)才能直接见到如来法身。金顶仙人消失不见后才出现接引佛,说明普贤菩萨和如来法身合一了。如来法身除了文殊菩萨(圣灵)无人能见,而普贤可隐可显,万物都是佛用文殊菩萨夫妇幻化出来的。所以如来法身只有与文殊菩萨和普贤合一才能显像出来以接引众生。文殊菩萨为光,没有光则一切都不可见。

《约翰福音》10:30 我与父原为一。

在《华严经》中,天眼第一的普眼菩萨都找不到隐身的普贤菩萨。因为众生的灵都是普贤菩萨的低级分灵,所以所谓见到普贤菩萨就是积累功德福德和善根,最后自己的灵成为与普贤菩萨完全等级的灵,也就是证到原来自己就是普贤菩萨的等级分身。此时文殊与自己合一,就见到如来法身,从而与法身佛合一成佛。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为法身,只有代表佛性的文殊菩萨才能看见,只有自己功德圆满与文殊菩萨合一才能看见如来法身。所以说不能以色见,不能以音声求。很多邪师曲解此段经文本意,依此到处宣扬不要拜佛,不要求佛。

见如来法身就可以成佛,但成佛不是求来的,而是要修来的。但是如果不拜佛,不求佛就不可能正确修道,就必被魔所错误诱导而入魔地。拜佛既能积累福德,也能积累功德。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我们见到的一切佛的色身、佛声音和在定境中的像,都不是如来,都不是法身,都是文殊菩萨所幻化。因为除了文殊菩萨没有别的菩萨能见佛法身。众生不能见佛法身并不代表众生不能拜如来,不代表不能求别的。历史上到如今中国的禅宗就完全曲解《金刚经》此段经文。

原文: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解读:世尊在说《妙法莲华经》前先为菩萨说《无量义经》。因为众生先要明白万法皆同一实相的道里,明白万法本自涅槃的道理,才能明白人人都能成佛的道理,才能明白小乘也能成佛的道理。才明白因为众生心性无量,故法无量,才能明白三乘本一乘的道理。

原文: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解读:通过世尊释迦牟尼的神通,向当时及后世人展现东方万八千世界,以此证明:

  • 六道轮回真实不虚。
  • 修行结果真实不虚。
  • 宇宙中有无量国土及佛真实不虚。

原文: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解读:诸佛即圣主,即圣明智慧之主,跟基督教称上帝为“主”一致。憨山大师云:“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所以只有弥勒出世才能把这个秘密点破。

原文: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解读:《妙法莲华经》为难信之法,不仅一般人不敢相信,就是当时世尊释迦牟尼佛的很多弟子听了都不信,到我们如今在佛教徒里面信的人就更少。很多佛教徒虽然自己认为很信,其实因为他们只是看明白经中的部分内容而已,有很多经中内容他们根本都不明白(虽然也许他们自认为都看懂了),所以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真信。

原文: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

解读:同一个佛不断地循环出世,因为如来法身佛是唯一的。如来可以以同一个佛名出现于世间,也可以以别的佛名出现于世间,这完全由如来上帝自己决定。日者即大势至菩萨,也称日光菩萨,月者即观世音菩萨,也称月光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文殊凡心和普贤合一的菩萨,但在西方极乐世界时,此凡心与观世音菩萨里面的文殊真心合为一体。

原文: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解读:“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说明时间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是相对的。如同南柯一梦,一个梦就几乎把一辈子都过完了。可见,时间可以任意延长,也可任意缩短,全凭佛的心意决定。如果佛给人智慧,一秒种能领会和记忆平时十年才能明白和记忆住的东西,那么一秒就等于十年。人的时间感以及各种感觉都是虚幻的。心不动者感觉时间过得极快,如一定数十天,如果心乱动不安,那么就感觉时间过得极慢。同理空间也是虚幻的,如果佛把整个银河系同步缩小为乒乓球那么大,那么里面的众生是不会有任何被变化了的感觉的。

在《大宝积经》里说,有八千个释迦牟尼佛出世。所以释迦牟尼佛并非三千年前才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成佛的,而是早已成佛。所谓成佛就是如来即上帝在人间以肉体出现,而不是说人能变成法身如来,也就是说人并不能变成上帝,而上帝能变成人出现于世间。所以佛字有个“人”字边旁,而又有个“弗”字,弗者非也,这是明确告诉大家,佛以人身出现于世,但佛非人,所以佛非人,非非人。众生成佛其实只是与如来法身合一(即与道合一,与上帝合一即与神同行,与主宰神合一),被如来法身所摄持,而名之为“成佛”。众生也非众生,只是佛文殊夫妇和普贤夫妇(合称四帝)幻化出来的而已,所以众生可以成佛。

原文: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解读:妙光即文殊菩萨,求名即弥勒菩萨,这里让我们明白文殊是一切佛之师。因为成佛者必须与文殊菩萨合一,即必须得到文殊的所有智慧,才能获得圆满的元神智慧,才能见到法身如来而与之合一以成佛。文殊是三身佛合一的肉身佛之师,但并不是法身佛之师,即并不是如来之师,而是如来的儿子,称法王子,即最为明白佛法的王子。所以文殊菩萨是三身佛成佛以前的师父,菩萨成佛后,文殊就变成佛的弟子了,因为佛有法身佛的缘故。

文殊菩萨又称妙光菩萨,所以文殊菩萨就是宇宙真光,真光即智慧,即元神所藏,元神即佛性,即神佛的智慧之灵。

弥勒又称求名菩萨,所以末世弥勒出世就是要扬名,要扬如来上帝之名,即扬耶和华上帝之名,即扬主耶稣之名,就是要统一全球宗教。

“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这是弥勒菩萨的习气,即记忆力差,理解力差,所以弥勒要十世轮回,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西游记》以唐僧之名来喻示末世弥勒菩萨出世的艰辛求法过程。每个菩萨在人间出世后都会显示其习气,经过修行有定力后可以以定力和所证得之智慧克制其习气。但获得定力和智慧之前,其习气就会完全表现出来。一定要到成佛以后才会完全根除其习气。所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个无论如何变化都变化不了的猴子尾巴。这个尾巴就是习气,孙悟空就是还有习气的文殊菩萨。

原文: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解读:这个眼就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是二郎神的第三只眼,代表佛性智慧,能明白非实相的一切变化。二郎神就是孙悟空,“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文殊菩萨又称妙光菩萨,为华严三圣之第二位,所以文殊也称二郎神。眼即是佛性,为无上智慧所出。

“唯汝能证知”只有文殊菩萨才能明白如来所宣讲的一切佛法,只有文殊才能见道上帝,只有文殊才能得如来全部智慧,只有文殊才能见佛法身。

“一切所归信”一切众生只有在文殊的指导下,才能正确修道。众生的魂就是文殊的低级分身,而人的魂主思维,是佛性所藏,是智慧所藏。众生之灵要在魂的指引寻找善知识,要在魂指引下自悟自证。佛通过文殊给众生的魂多少智慧,众生才有相应的智慧。

《约翰福音》15:26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约翰福音》16:13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注: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

弥勒菩萨作为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世尊释迦牟尼后面一位将要成佛的菩萨。弥勒菩萨已经获得文殊菩萨的所有智慧,也就是说弥勒菩萨的元神就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的灵身就是普贤菩萨,只是还有习气未断而已。所以末世弥勒出世,就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合一在同一肉体上出世,就是真理的圣灵出世。当然一生补处菩萨从兜率宫降神入胎时,如同释迦摩尼,是普贤菩萨先骑六牙白象入母胎,也要与文殊菩萨合一后再与法身佛合一而成佛。

文殊的佛法也是从如来处学来的,所以说“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

原文: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解读:佛放光明是为了大家更加明白实相本义。

原文: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解读:并非指佛一亿劫才出世,而是指众生难以遇到佛出世,或者众生以人身或在色界欲界出世时,佛不出世,或者佛出世时,众生却在地狱或畜道或无色界,那也不能闻法。

(本品,如来放瑞相,弥勒故意问疑,文殊借古解疑并表明自己的身份。)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原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解读:

释迦牟尼作菩萨时,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才成佛,可见成佛并非是能“即身成就”的,也非能“顿悟成佛”的,唯除一生补处菩萨。释迦牟尼成佛的速度已经是极其快的了(比弥勒后学道,但超越弥勒菩萨先成佛),难道释迦牟尼的弟子会认为自己比释迦牟尼还要聪明?能够远超自己的师父释迦牟尼的成佛速度?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和“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表示成佛必须要成就一切佛法,而不是学一个法就能成佛的,对众生宣扬所谓的“顿悟成佛”, “即身成佛”都是忽悠而已。“顿悟成佛”和“即身成佛”只是一生补处菩萨的最后身之专利,别的非一生补处菩萨是不可能“顿悟成佛”和“即身成佛”的。

《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般若经》: “要圆满一切善法方得无上正等菩提,若一善法未得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所有佛法都是善法,故必须修证一切佛法才有可能成佛。佛绝对不可能把自己都没有修证过的法传给别人!

原文: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解读:文殊菩萨为真如法身佛,如来为大日如来法身佛,为无极神。一切佛法都是佛所传,佛不传则没有人知道,只要是佛传过的佛法,佛都交付给文殊菩萨。所有佛都是同一个如来佛法身,出世显现的佛都是如来借着文殊和普贤而显现。

原文: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解读:只有佛知道佛,而且佛必然知道佛。

原文: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解读: “最后身”就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以只有一生补处菩萨才能明白。所谓一生补处菩萨其实就是还有习气的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文殊和普贤合一的、但还有习气的菩萨。

原文: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解读:声闻乘和辟支佛乘都是方便说法,都是为了引导众生最后进入佛乘,最后都能成佛。

原文: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解读:佛出世三个目的,第一,是讲法(如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和十二因缘等等),第二,是让众生明白修证解脱以最终成佛之道路,第三,是让众生按大乘佛法修行以成佛。三个目的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就是教导众生成佛。

所以佛出世时,必然是没有人按正法修行的时候,没有人能解脱生死的时候,是邪法盛行的时候,是众生被魔和邪师迷惑的时候,这时候就急切需要佛出世来开示众生。

原文: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解读:

在世尊讲《妙法莲华经》前没有讲过人人都能成佛,他的弟子们以为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成佛。如果佛说人人能成佛,必然会有很多人心里不相信,那么这些不相信的人们必然下地狱。所以佛以神通了知哪些人会不信,所以就用神通使这些不信的人们离开会场。

原文: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解读:

涅槃并非什么都没有,法身还是在的,作为罗汉即使涅槃以后,如果转为菩萨,还是会到人间来投胎转世的。万法本是如来佛所幻化,众生也是如来佛所幻化,所以说“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因为众生本是如来佛所幻化,所以众生都可以成佛,证到自己就是佛的幻化,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万法的实相就是万法本来就是如来佛,本来就是涅槃的,本来就是处于寂灭状态的。文殊和普贤都是佛的灵,都是如来所变化出来的。

原文:

木蜜并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鋀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解读:这其实是成佛授记,只要做了任何有益于佛法修行的事情都能毕竟成佛,所以说“已成佛道”,等于是登记在成佛名册上了。在本经中并没有提到佛性,佛性一词是世尊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所说的《大般涅槃经》中才出现。而在《妙法莲华经》中只是告诉大家人人都有成佛的机会,并没有提及佛性。

原文: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解读:做了任何有益于佛法修行的事情后,并非马上就能成佛,而是从此佛就会逐步引导你走上跟随无数佛学习和修证佛法的成佛之路。但成佛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修行者受到魔的引诱而犯戒,那么就会退步,甚至下地狱。从地狱出来后又会开始新的修行。

(本品主要揭示三乘本一乘,皆成佛道,为方便传法故而分说为三)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原文:

“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解读:有些小乘弟子因为害怕生死轮回,怕苦而不愿来人间普度众生,所以不想成佛,而有些小乘如舍利弗等则很想成佛,所以以前舍利弗心中想不明白为什么世尊用小乘法来度他们脱离六道轮回,而不以大乘法解脱他们。因为舍利弗认为只有大乘法才能成佛。直到此时舍利弗才明白小乘弟子一样必定成佛,这样就把他心中的疑悔都消除了,所以此时心中特别高兴。这里的“未曾有法”就是三乘归于一佛乘,三乘弟子都能成佛。

原文: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解读:一切佛法解脱以证空为基础,证空即入道,所以《西游记》石猴子拜见须菩提祖师后取名为孙悟空。悟空后修无我,无我即谦卑之最,所以美猴王姓孙,孙表示谦虚之意。

阿罗汉灭度后,并非什么都没有了,其真灵和魂不灭,还要出世来修菩萨乘,要来传法度众生。阿罗汉的真灵和魂或在西方极乐世界,或随其愿往生其他佛国,或在兜率天,将来随弥勒来到人间。

原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解读:

“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这里说明两点:

第一,释迦牟尼佛至少已经两万亿次在人间成佛,当然很多时候都不是以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出现。这里就暗示释迦牟尼佛(指法身如来)早已是佛,或者说如来本身就是一直存在的,并不需要成佛,成佛只是通过文殊和普贤的肉身显现而已。但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即作菩萨的时候,那时的释迦牟尼菩萨只是文殊和普贤的一个低级分身而已。通过累劫的修道而变成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同等级分身的时候,就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还有习气的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合一后与法身佛合一而成佛。所以在寺庙的大雄宝殿的佛像后面都有一个观世音菩萨像。

第二,舍利弗已经二万亿次跟随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大乘佛法,所以舍利弗实际上是修菩萨道,是大乘佛子。但以声闻乘弟子的身份出现,所以只是显示声闻弟子的智慧。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经历了那么长远的时间都还没有成佛,我们怎么能相信“即身成佛”或“顿悟成佛”呢?

第三,菩萨到人间会忘记自己的过去,即使是修到罗汉果位也未必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切。阿罗汉只能回想起八万劫内的事情,而佛是亿劫难遇的。或者佛不让你想起的时候,你也想不起,或者你没有修到原来的境界,那也想不起,或者因为舍利弗很多世都是根据佛的要求,以声闻弟子的身份示现,所以没有获得他自己作为大菩萨的本有智慧。

《西游记》里龙三太子(喻为普贤)化为白龙马到人间修行时被观世音菩萨取走了项下龙珠,这个龙珠就是光明智慧,就是文殊菩萨所给予的智慧,也就是自己的魂的能量等级下降了。只有完成佛祖交给自己的取经或护法或传法的任务后文殊菩萨才会还给你。观世音菩萨也称送子观音,观音的法身即妙音菩萨,就是文殊菩萨的妻子,文殊和妙音菩萨是一体的。所以《西游记》里由观世音菩萨取龙三太子的项下龙珠。龙珠被取自然投胎后就失去前世记忆。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世尊弟子中作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还要随若干千万亿佛一起出世,以供养这些佛,可见成佛不是那么容易和极速的,我们如今的人凭什么说自己或自己的法门可以“即身成佛”或“顿悟成佛”呢?难道你的智慧远超舍利弗吗?

原文: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

解读:舍利弗被世尊释迦牟尼授记为华光佛,而且释迦牟尼佛还预言华光佛将来要授记授坚满菩萨作后面的未来佛。实际上等于释迦牟尼佛已经代替华光佛授记。这也证明将来的华光佛其实就是释迦牟尼自己。而一切众生都是如来幻化出来的,舍利弗也是如来(此时取名为释迦牟尼)幻化出来的,只是舍利弗自己没有证见到这一点,等到舍利弗功行圆满完全去幻存真的时候就是舍利弗成佛的时候,那时就明白现在的舍利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幻化。所以世尊释迦牟尼说他没有说法,因为本质上都是世尊跟他自己在说啊,或者说自己跟自己的影子在说法,等于在自己跟自己说心里话而已。当然“没有说法”从万法皆空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

原文: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

解读:离我见就是无我执,离有无见就是无法执,这两点是成就阿罗汉的必经之路。

原文: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解读: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喻三界必然败坏,万法有生必有灭。
欻然火起,焚烧舍宅:喻三毒如火。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在世尊释迦牟尼出世前,当时也称为末法时期,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并不多。
宅内有五百人,却只救其中的佛子共三十人,可见,要皈依佛,认佛为父,才能解脱生死,才能免于三毒火灾,不皈依佛就不能得救。

原文: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勿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解读:末法时期的特点就是人们不信正法,修道者为魔所诱骗,以邪法为正法,根本不会信正法,反而会以邪法为正法,这也是为什么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原因。

原文: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 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解读:如来世尊用羊车比作声闻,用鹿车比作辟支佛,而用牛车比作佛乘。这是就其成佛的速度分三而论的,根据佛子们的具体情况而分别选用的。

原文: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解读:

“免生老病死”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而获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世尊教那些因为怕苦、怕累、怕生老病死、怕烦恼的、只是愿意自我解脱的弟子们先学习小乘佛法,让其弟子们先得阿罗汉果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脱离六道轮回,没有了烦恼,然后才学习大乘佛法。否则如果直接告诉他们要不怕生老病死之苦,在人间修行亿劫,然后才能成佛,成佛后才是真涅槃,才能真解脱,那么恐怕很多人就不来跟随世尊学习佛法了。如今的很多人都愿意相信密宗“即身成佛”和禅宗“顿悟成佛”,很多人入净土宗都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就是不愿意再来人间受苦吗?

我们看随世尊释迦牟尼在人间投胎入世的弟子除弥勒菩萨外大多数都是阿罗汉,都是以小乘佛法获得解脱,然后再学习大乘佛法,即使舍利弗久远劫以前就修菩萨道,但投胎后也是先以小乘法解脱。虽然小乘被称为小乘,但实际小乘是大乘的一部分。

原文: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
众圣中尊, 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 皆是吾子,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 多诸患难,唯我一人, 能为救护。

解读:法身佛即如来为众生之父,也称天父,也称上帝,也称道,也称神,万法都是如来所幻化,所以说如来上帝造万物。如来为“一切世间之父”说明一切世间只有一个如来。也就是说法身佛只有一个,天父只有一个,上帝只有一个,宇宙主宰神只有一个,道只有一个。因为佛在不同时间,不同世界,不同的国家出世,而有不同的名称。

世间一切都是如来用造出来,所以世间一切都是如来所有。如来世尊即耶和华上帝,即昊天上帝,即元始天尊,即玉皇大帝,为众生的唯一救主。

如来为“一切世间之父”,也说明如来是世界的主宰者,“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这说明如来是万法之主,一切世间之主,故佛经中称如来为“圣主”。可是如今众佛教徒们都全力否定如来为世界之主,为宇宙之主宰,还认为自己就是佛,以为自己跟如来平起平坐。

憨山大师云:“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

所以只有弥勒出世,众生才会明白,到底众生是佛的奴仆还是只是智慧不及但与佛平等的灵魂。

原文: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解读:声闻乘就是自我解脱,以追求涅槃为目的,所谓涅槃就是去掉贪嗔痴三毒,没有烦恼,脱离六道轮回。而辟支佛乘比声闻乘而言多了一个“深知诸法因缘”,能证见万法因缘所生。所以辟支佛乘比声闻乘的智慧要高,但也是自己解脱。而大乘菩萨则不仅仅自度,还要度人,要成佛还要帮助别人成佛。所以需要更多的智慧,也能获得更多的智慧。

三乘佛子的区别只是眼前暂时的目的不同,暂时的智慧不同而已。所以小乘佛子只要把自己的理想改一下,只要发菩提心继续跟佛学习,就是大乘。

原文: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解读:之所以方便设立小乘佛法,只是为了能以此较为方便地引导众生出离三界,只要佛子证到阿罗汉果,已经脱离了三界,则佛必然教以大乘成佛法门。阿罗汉涅槃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随阿弥陀佛学习大乘佛法。所以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最后引导众生归于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普贤即道家四帝中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雷部(伏羲是华胥氏感雷神而孕,所以中国人是雷神之子孙,雷即震卦,震卦即龙,龙即灵,雷神即无上神龙,即如来),普贤为众灵之王,即玉清真王,即基督教称的万王之王即上帝独子。所以由普贤引导众灵归西方极乐世界,而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

原文:

若人小智, 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

解读:

因为众生有爱欲,所以就有苦,去贪欲就能灭诸苦,就能灭诸苦,以修道证空而脱离苦的束缚,去掉虚幻之我和我所之执着,即是解脱。此为小乘四谛解脱之说,但其实并没有完全解脱。没有成佛就不算完全解脱,所以如来不会让阿罗汉真正灭度,因为他们还要继续学习直至成佛。

阿罗汉还不能算真正解脱,也不是真灭度,这个秘密是不能跟一般的人说的,否则别人就不会入佛门了,可能当时印度的婆罗门教徒只对自己的解脱和灭度有兴趣,对于普度众生没有兴趣,而且害怕生死轮回,所以不能说出这个秘密。

“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大乘八地菩萨)。”这是对当时的印度佛教徒而言的,并非对我们现在的人说的。因为那时在印度信大乘佛法的人极其少,所以才有世尊讲本经时五千弟子退出法会的事情发生。

原文: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

解读:

此经难信之处就是小乘也能成佛,甚至只要跟佛或佛法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毕竟成佛,基本上等于人人都能成佛了,舍利弗是因为信佛无妄语,佛语真实不虚而信本经,其本身并没有理解为什么人人都能成佛。一切声闻弟子和辟支佛弟子都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原文: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著五欲,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解读:

“憍慢懈怠”会诽谤或不尊重本经。
“计我见者”就是没有证空性,没有去我执者,不能传本经。
“闻不能解”看不懂经文者。

原文:
若人不信, 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 或复颦蹙, 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 此人罪报。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 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解读:不宣传本经的原因不是吝啬佛法,而是怕人们听了本经后不信而怀疑甚至诽谤,造下地狱之重罪,而且永断佛种。

(本品阐述因为众生喜好不同而将一乘分说为三,且列出了众生学习本经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