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释义(四)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原文: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解读:在小乘佛经里,提婆达多因为害佛而被打入地狱一劫之久,而此处世尊说提婆达多是其善知识,因为释迦牟尼从提婆达多第一次听闻《妙法莲华经》,并因此而成佛。可见本经的威力,提婆达多害佛只是佛和大菩萨的示现而已。

原文: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解读:只是信且听闻此提婆达多品品,就能保证不生三恶道,并且能来世能常闻本经,可见其功德巨大,而且有赎罪之效。有很多人不够条件,不能受持整本《妙法莲华经》,则可先受持此一品,以免因为犯戒而下地狱。当然还要先皈依佛、法、僧。至于到底生在人天中受乐,还是化生于佛前,那就要根据自己的功德所决定了。

原文: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解读:

此处用龙女瞬间成佛的经历来告诉大家,女人也可以成佛,但是在女人成佛以前一定要先变成男身。佛教里有很多经书,如果颂持并发愿的话都可以女身变男身,如本经和《地藏经》。至于女人这么快一世成佛,这是佛的神通示现。这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有所交待,必非真的女人可以直接成佛,但女人可以跟男人合一而成佛。所以学习佛法,要多读经书,要多闻多学,才能真正明白佛的本义。

《大般涅槃经》:“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皆言,甚奇女人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服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悯一切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

(本品说明不论男女都可修持《妙法莲华经》,并通过转换女身成男身而成佛,同时还给众生一个永不投胎入三恶道的特别简易法门。)

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

原文: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敝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嗔浊、谄曲,心不实故。’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

解读:

从此处可见,阿罗汉灭度后都到别的国土去度众生了,一者说明他们没有灭度,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了,还是要出生的(化生),他们不太敢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有些国土没有地狱、鬼和畜三恶道),除非跟佛一起出世,能得到佛的护持。因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传法太困难了,弄不好自己就要退步了。而菩萨们就不怕,都愿意舍命度众生,愿意舍命护持佛法,都能忍辱。作为菩萨把度别人、帮助别人成佛放在首位,而把自己放在后面,并不急于自己成佛。

这些阿罗汉们虽然被授记成佛,但他们还没有发菩提心,故没有真正开始行菩萨行。还要在后来按菩萨道逐步修行。

原文: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解读:本来世尊已经为所有的声闻作总的授记了,自然已经包括其姨母和夫人了,但是她们还是喜欢听到具体的授记,所以这里世尊再分别为其授记,这也证明女人可以成佛。但必须转为男身,所以听闻《妙法莲华经》的女人如果想成佛,将来世必定会转为男身。

原文: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解读:“在于他方、遥见守护”此处说明佛涅槃后并非没有了,而会到别的地方又作佛去了。

(本品说明佛和阿罗汉都非真灭度,而是到别的地方去了,都护持宣讲佛法度众生去了。所有的佛子都将宣讲和护持本经。众生不能听闻本经,不是没有人讲,而是自己的功德和善根还不够。)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原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解读:此处世尊再次嘱咐:说法者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或心态。前面说了三个,如今拓展为四个条件。

 原文: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解读:

宣教《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不能与求小乘声闻者同事、同住、同行,如果他们来虚心请教,则为之说,但不寄以任何希望。如果大乘菩萨要教导小乘声闻弟子,则必然以小乘声闻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就如同世尊释迦牟尼的几个大弟子一样,他们本为大菩萨,但他们都显示为声闻弟子,世人都以为是小乘弟子。

修小乘者,是为自己解脱,不为别人。大乘传法者先为别人解脱,后为自己,以普度众生和成佛为唯一目的。所以修大乘菩萨不得参与任何政治,不亲近任何权贵,不亲近任何俗事,以免别人认为传法者是为自己获利而传法。末世的很多大和尚号称大乘佛子,却喜欢当政协委员,喜欢教导权贵富豪,喜欢种田种菜经商(如少林寺),喜欢看电视,喜欢参加各种俗世集会,喜欢办民间大小学校,喜欢书法小说戏曲,喜欢非佛法的著书立说。这些都不符合世尊的旨意,都是犯戒之举。不亲近权贵不等于不向权贵传法,如果他们要主动过来听法,那还是要传的。当年毛泽东想见虚云和尚,但虚云说“法王大于人王”,所以不肯到北京去见毛泽东,要毛泽东自己上门找他才愿意见,这就叫不亲近国王大臣。

同时大乘传法者要远离一切破坏律法之事和人。佛教有菩萨同事摄受之说,就是自己也犯戒而与犯戒者同事,以便于接近这些人而方便传法。但同事摄受是在自己传法之前,没有公布自己的传法者身份之前。而已经在传法的传法师是不能以同事摄受之名去亲近犯戒者。因为世人无法理解法师的行为,这样会让其他学法者失去对传法者的信心,也失去守戒的标准。

法师要尽量不要接触女人,以免自己生欲望,也免别人私下议论,不要有想为女人说法的念头,也尽量不要接触五种假男人。

原文: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解读:宣教《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不要亲近增上慢人,所谓增上慢人就是自以为是的人,以为自己是阿罗汉,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明,不信小乘能成佛,不愿意学习更多的佛法,这些人都不要亲近。也不要亲近只求自己解脱,只求自己今生涅槃灭度者。不要亲近破戒者。(此要求,一切传大乘佛法者都要遵守,参看《大般涅槃经》)

原文: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解读:宣教《妙法莲华经》的法师要能观一切法空,必须要以证见空性为基础,入空解脱门才能观一切法空,然后再入无相解脱门。在此基础上才能入无愿解脱门,如此才能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此处要求《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必须要入空解脱门和无相解脱门。入无相解脱门后,看见女人也不会起女人想,也就是说脑子里根本不会去想女人所拥有的不同于男人的任何特征,自然就不会有淫欲之心升起。

原文: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解读: 《妙法莲华经》法师要按般若波罗蜜多修持,就是要有无分别心,无所得心。般若波罗蜜多修持以三解脱门为基础,第一,空解脱门,第二,无相解脱门,第三,为无愿解脱门。此三解脱门以见空性为基础,没有见空性者就不能入三解脱门,不入三解脱门者不能入般若波罗蜜多之门。见空性并非成佛,而只是入道的开始,还是初地菩萨。

原文: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解读:本段是说,宣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要有慈心(爱心)和忍辱心,所以无憎心而有普度众生之心。不要轻慢别的法师,和议论别人的法师好与恶,不拒绝任何人来听经。

原文: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解读:本段是说,普通的《妙法莲华经》受持者,他们虽非法师,但也要有慈心和悲心,慈者爱护一切佛教信徒,悲者对于未发成佛菩提心者深感悲痛。并发愿将来自己成佛后一定要把他们引入到《妙法莲华经》的受持者行列中来。

原文: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解读:可见世尊要等到大家“灭三毒,出三界”才传本经,也就是要成就阿罗汉果位了才传《妙法莲华经》,可见此经不能随便宣说。当然本法会中也有一些学人没有修到阿罗汉,但他们已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而且世尊也以神通力知道他们可以受持此经,不会毁谤此经,他们相信世尊之语绝对真实不虚。当然只要能有机会接触本经而信者都已经无量劫供养诸佛世尊,都可以受持本经。

原文:

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解读:读诵本经(必须信)可以治病,可以消灾,去烦恼,而且对来世有益。

原文: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解读:读诵本经(必须信)会有相应之梦境。

 原文: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解读:宣讲本经者也有相应梦境。

(本品世尊进一步详细说明《妙法莲华经》法师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和受持本经者所必须的一个条件,所以法师就有四个条件了,因为法师也必然是受持者。本品说明诵读本经有消灾却病和增加福慧的功用,还列举了读经者和本经法师之相应瑞梦。)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原文: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解读:在世尊释迦牟尼所主管的娑婆世界,大概就是整个银河系,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而每个摩诃萨又有“六万恒河沙眷属(小菩萨)”,其数量人类无法计算,因为一个印度恒河里的沙的数量,人类都没有办法计算出来了。

原文: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解读:这些大菩萨都有三十二相,都是金色身,已经是色身圆满了,化身成就了,也就是说都是法身大士,八地以上菩萨,身体都能够任意变化或显或隐。从地涌出,就是从地府出来,地府归地藏菩萨管理,地藏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合一的菩萨。也是文殊菩萨和普贤合一的菩萨,就是如来上帝的独子和独女,就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合一的太上老君。、

《马太福音》12:4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这里的“南方的女王”就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这里的“地极”就是地府,这里的“所罗门”就是大势至菩萨转世到以色列作王时的名字。“比所罗门更大”的就是如来佛,就是主耶稣,耶稣就是释迦牟尼再来,三位一体就是华严三圣。

原文: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解读:可见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是不真实,时间是可以延长和缩短的,时间是幻相。

原文: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

解读:大菩萨从地中隐伏,如果出来则大地震动,大菩萨就是大龙。此处弥勒故意假装不知而借以请佛说法。或者说弥勒菩萨这一世没有见过这些菩萨从地涌出。

原文: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解读: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都是世尊教化的弟子。

原文: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稀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惟、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解读:所有原来在会的菩萨都认为世尊不应该有这么多的弟子,表示疑惑不解。

(本品因为需要护持《妙法莲华经》而从地下涌出无量八地以上大菩萨,如此在下一品引出佛的一个大秘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