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释义(一)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解读:

王舍城:意为王建房舍的城市,舍者喻为肉体,肉体为灵魂之舍,王者为众灵之王,即四帝中的玉清真王,即道德天尊,即南极长生大帝,也称一切佛之长子普贤菩萨,基督教称为圣子,也称万王之王。众魂之王即四帝中的北极紫薇大帝,即灵宝天尊,也称文殊师利法王子,基督教称为圣灵。所以王舍即是基督,即是圣人。众生的灵魂为普贤和文殊的低级分身。

耆阇崛山:也称灵鹫山,或称灵山,或称灵鸟山,为圣灵所居,也可称为圣灵山。耆者年长也,师长也,阇者台也,崛者窟也,洞也。这与《西游记》菩提祖师住灵台山斜月洞一致。

灵鹫山:灵指众灵之王,也指众灵,众灵都是众灵之王即普贤菩萨的低级分身。鹫者大鹰也,山鹰也,圣灵也(耶稣说,圣灵如鸽子),文殊菩萨也。文殊菩萨为一切众生之师,普贤菩萨则为一切众灵之王。

世尊释迦牟尼出世时,肉体的灵就是骑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世尊释迦牟尼肉体的魂就是文殊菩萨,普贤为佛的右肋侍,文殊为佛的左肋侍。释迦牟尼成佛后,如来法身与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合为一体。所以说:“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佛有三身,即佛法身,佛报身和佛化身。佛法身即称如来,也称上帝,也称盘古神。佛报身即文殊菩萨,为佛之智慧的略低级分身,佛化身即肉身等为普贤菩萨所变化。普贤是灵身,为如来之长子。文殊为法王子代表佛性即智慧元神。佛法身完全摄持文殊和普贤及其肉体时就是成佛。

如来法身与普贤本为一体,所以《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殊菩萨指导善财童子一路拜访善知识,直到见到普贤才成佛。因为只有见到普贤菩萨才能功德圆满,然后才能与文殊菩萨合一,普贤菩萨因为是灵身,为龙,所以是不可见的,只有拥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见到普贤,只有文殊菩萨才能见到如来法身。所以《西游记》唐僧要先拜见灵山脚下的玉真观里的金顶大仙(即峨眉金顶上的普贤菩萨,也就是四帝里面的玉清真王),然后通过玉真观后面的凌云渡才能拜见如来。如果如来佛(接引佛)不过来接的话,则只有孙悟空(即文殊菩萨)才能靠自己过凌云渡的独木桥。也就是说只有文殊菩萨(孙悟空)才能直接见到如来法身。金顶仙人消失不见后才出现接引佛,说明普贤菩萨和如来法身合一了。如来法身除了文殊菩萨(圣灵)无人能见,而普贤可隐可显,万物都是佛用文殊菩萨夫妇幻化出来的。所以如来法身只有与文殊菩萨和普贤合一才能显像出来以接引众生。文殊菩萨为光,没有光则一切都不可见。

《约翰福音》10:30 我与父原为一。

在《华严经》中,天眼第一的普眼菩萨都找不到隐身的普贤菩萨。因为众生的灵都是普贤菩萨的低级分灵,所以所谓见到普贤菩萨就是积累功德福德和善根,最后自己的灵成为与普贤菩萨完全等级的灵,也就是证到原来自己就是普贤菩萨的等级分身。此时文殊与自己合一,就见到如来法身,从而与法身佛合一成佛。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为法身,只有代表佛性的文殊菩萨才能看见,只有自己功德圆满与文殊菩萨合一才能看见如来法身。所以说不能以色见,不能以音声求。很多邪师曲解此段经文本意,依此到处宣扬不要拜佛,不要求佛。

见如来法身就可以成佛,但成佛不是求来的,而是要修来的。但是如果不拜佛,不求佛就不可能正确修道,就必被魔所错误诱导而入魔地。拜佛既能积累福德,也能积累功德。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我们见到的一切佛的色身、佛声音和在定境中的像,都不是如来,都不是法身,都是文殊菩萨所幻化。因为除了文殊菩萨没有别的菩萨能见佛法身。众生不能见佛法身并不代表众生不能拜如来,不代表不能求别的。历史上到如今中国的禅宗就完全曲解《金刚经》此段经文。

原文: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

解读:世尊在说《妙法莲华经》前先为菩萨说《无量义经》。因为众生先要明白万法皆同一实相的道里,明白万法本自涅槃的道理,才能明白人人都能成佛的道理,才能明白小乘也能成佛的道理。才明白因为众生心性无量,故法无量,才能明白三乘本一乘的道理。

原文: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解读:通过世尊释迦牟尼的神通,向当时及后世人展现东方万八千世界,以此证明:

  • 六道轮回真实不虚。
  • 修行结果真实不虚。
  • 宇宙中有无量国土及佛真实不虚。

原文: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解读:诸佛即圣主,即圣明智慧之主,跟基督教称上帝为“主”一致。憨山大师云:“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所以只有弥勒出世才能把这个秘密点破。

原文:

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解读:《妙法莲华经》为难信之法,不仅一般人不敢相信,就是当时世尊释迦牟尼佛的很多弟子听了都不信,到我们如今在佛教徒里面信的人就更少。很多佛教徒虽然自己认为很信,其实因为他们只是看明白经中的部分内容而已,有很多经中内容他们根本都不明白(虽然也许他们自认为都看懂了),所以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真信。

原文: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向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

解读:同一个佛不断地循环出世,因为如来法身佛是唯一的。如来可以以同一个佛名出现于世间,也可以以别的佛名出现于世间,这完全由如来上帝自己决定。日者即大势至菩萨,也称日光菩萨,月者即观世音菩萨,也称月光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文殊凡心和普贤合一的菩萨,但在西方极乐世界时,此凡心与观世音菩萨里面的文殊真心合为一体。

原文: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解读:“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说明时间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是相对的。如同南柯一梦,一个梦就几乎把一辈子都过完了。可见,时间可以任意延长,也可任意缩短,全凭佛的心意决定。如果佛给人智慧,一秒种能领会和记忆平时十年才能明白和记忆住的东西,那么一秒就等于十年。人的时间感以及各种感觉都是虚幻的。心不动者感觉时间过得极快,如一定数十天,如果心乱动不安,那么就感觉时间过得极慢。同理空间也是虚幻的,如果佛把整个银河系同步缩小为乒乓球那么大,那么里面的众生是不会有任何被变化了的感觉的。

在《大宝积经》里说,有八千个释迦牟尼佛出世。所以释迦牟尼佛并非三千年前才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成佛的,而是早已成佛。所谓成佛就是如来即上帝在人间以肉体出现,而不是说人能变成法身如来,也就是说人并不能变成上帝,而上帝能变成人出现于世间。所以佛字有个“人”字边旁,而又有个“弗”字,弗者非也,这是明确告诉大家,佛以人身出现于世,但佛非人,所以佛非人,非非人。众生成佛其实只是与如来法身合一(即与道合一,与上帝合一即与神同行,与主宰神合一),被如来法身所摄持,而名之为“成佛”。众生也非众生,只是佛文殊夫妇和普贤夫妇(合称四帝)幻化出来的而已,所以众生可以成佛。

原文: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解读:妙光即文殊菩萨,求名即弥勒菩萨,这里让我们明白文殊是一切佛之师。因为成佛者必须与文殊菩萨合一,即必须得到文殊的所有智慧,才能获得圆满的元神智慧,才能见到法身如来而与之合一以成佛。文殊是三身佛合一的肉身佛之师,但并不是法身佛之师,即并不是如来之师,而是如来的儿子,称法王子,即最为明白佛法的王子。所以文殊菩萨是三身佛成佛以前的师父,菩萨成佛后,文殊就变成佛的弟子了,因为佛有法身佛的缘故。

文殊菩萨又称妙光菩萨,所以文殊菩萨就是宇宙真光,真光即智慧,即元神所藏,元神即佛性,即神佛的智慧之灵。

弥勒又称求名菩萨,所以末世弥勒出世就是要扬名,要扬如来上帝之名,即扬耶和华上帝之名,即扬主耶稣之名,就是要统一全球宗教。

“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这是弥勒菩萨的习气,即记忆力差,理解力差,所以弥勒要十世轮回,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西游记》以唐僧之名来喻示末世弥勒菩萨出世的艰辛求法过程。每个菩萨在人间出世后都会显示其习气,经过修行有定力后可以以定力和所证得之智慧克制其习气。但获得定力和智慧之前,其习气就会完全表现出来。一定要到成佛以后才会完全根除其习气。所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个无论如何变化都变化不了的猴子尾巴。这个尾巴就是习气,孙悟空就是还有习气的文殊菩萨。

原文: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解读:这个眼就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是二郎神的第三只眼,代表佛性智慧,能明白非实相的一切变化。二郎神就是孙悟空,“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文殊菩萨又称妙光菩萨,为华严三圣之第二位,所以文殊也称二郎神。眼即是佛性,为无上智慧所出。

“唯汝能证知”只有文殊菩萨才能明白如来所宣讲的一切佛法,只有文殊才能见道上帝,只有文殊才能得如来全部智慧,只有文殊才能见佛法身。

“一切所归信”一切众生只有在文殊的指导下,才能正确修道。众生的魂就是文殊的低级分身,而人的魂主思维,是佛性所藏,是智慧所藏。众生之灵要在魂的指引寻找善知识,要在魂指引下自悟自证。佛通过文殊给众生的魂多少智慧,众生才有相应的智慧。

《约翰福音》15:26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约翰福音》16:13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注: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

弥勒菩萨作为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世尊释迦牟尼后面一位将要成佛的菩萨。弥勒菩萨已经获得文殊菩萨的所有智慧,也就是说弥勒菩萨的元神就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的灵身就是普贤菩萨,只是还有习气未断而已。所以末世弥勒出世,就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合一在同一肉体上出世,就是真理的圣灵出世。当然一生补处菩萨从兜率宫降神入胎时,如同释迦摩尼,是普贤菩萨先骑六牙白象入母胎,也要与文殊菩萨合一后再与法身佛合一而成佛。

文殊的佛法也是从如来处学来的,所以说“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

原文: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解读:佛放光明是为了大家更加明白实相本义。

原文: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解读:并非指佛一亿劫才出世,而是指众生难以遇到佛出世,或者众生以人身或在色界欲界出世时,佛不出世,或者佛出世时,众生却在地狱或畜道或无色界,那也不能闻法。

(本品,如来放瑞相,弥勒故意问疑,文殊借古解疑并表明自己的身份。)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原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解读:

释迦牟尼作菩萨时,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才成佛,可见成佛并非是能“即身成就”的,也非能“顿悟成佛”的,唯除一生补处菩萨。释迦牟尼成佛的速度已经是极其快的了(比弥勒后学道,但超越弥勒菩萨先成佛),难道释迦牟尼的弟子会认为自己比释迦牟尼还要聪明?能够远超自己的师父释迦牟尼的成佛速度?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和“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表示成佛必须要成就一切佛法,而不是学一个法就能成佛的,对众生宣扬所谓的“顿悟成佛”, “即身成佛”都是忽悠而已。“顿悟成佛”和“即身成佛”只是一生补处菩萨的最后身之专利,别的非一生补处菩萨是不可能“顿悟成佛”和“即身成佛”的。

《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般若经》: “要圆满一切善法方得无上正等菩提,若一善法未得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所有佛法都是善法,故必须修证一切佛法才有可能成佛。佛绝对不可能把自己都没有修证过的法传给别人!

原文:

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解读:文殊菩萨为真如法身佛,如来为大日如来法身佛,为无极神。一切佛法都是佛所传,佛不传则没有人知道,只要是佛传过的佛法,佛都交付给文殊菩萨。所有佛都是同一个如来佛法身,出世显现的佛都是如来借着文殊和普贤而显现。

原文: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解读:只有佛知道佛,而且佛必然知道佛。

原文: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解读: “最后身”就是一生补处菩萨,所以只有一生补处菩萨才能明白。所谓一生补处菩萨其实就是还有习气的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文殊和普贤合一的、但还有习气的菩萨。

原文: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解读:声闻乘和辟支佛乘都是方便说法,都是为了引导众生最后进入佛乘,最后都能成佛。

原文: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解读:佛出世三个目的,第一,是讲法(如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和十二因缘等等),第二,是让众生明白修证解脱以最终成佛之道路,第三,是让众生按大乘佛法修行以成佛。三个目的其实就是一个目的,就是教导众生成佛。

所以佛出世时,必然是没有人按正法修行的时候,没有人能解脱生死的时候,是邪法盛行的时候,是众生被魔和邪师迷惑的时候,这时候就急切需要佛出世来开示众生。

原文:

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解读:

在世尊讲《妙法莲华经》前没有讲过人人都能成佛,他的弟子们以为只有极个别的人才能成佛。如果佛说人人能成佛,必然会有很多人心里不相信,那么这些不相信的人们必然下地狱。所以佛以神通了知哪些人会不信,所以就用神通使这些不信的人们离开会场。

原文: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解读:

涅槃并非什么都没有,法身还是在的,作为罗汉即使涅槃以后,如果转为菩萨,还是会到人间来投胎转世的。万法本是如来佛所幻化,众生也是如来佛所幻化,所以说“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因为众生本是如来佛所幻化,所以众生都可以成佛,证到自己就是佛的幻化,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万法的实相就是万法本来就是如来佛,本来就是涅槃的,本来就是处于寂灭状态的。文殊和普贤都是佛的灵,都是如来所变化出来的。

原文:

木蜜并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鋀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 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解读:这其实是成佛授记,只要做了任何有益于佛法修行的事情都能毕竟成佛,所以说“已成佛道”,等于是登记在成佛名册上了。在本经中并没有提到佛性,佛性一词是世尊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所说的《大般涅槃经》中才出现。而在《妙法莲华经》中只是告诉大家人人都有成佛的机会,并没有提及佛性。

原文: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

解读:做了任何有益于佛法修行的事情后,并非马上就能成佛,而是从此佛就会逐步引导你走上跟随无数佛学习和修证佛法的成佛之路。但成佛的道路是曲折的,如果修行者受到魔的引诱而犯戒,那么就会退步,甚至下地狱。从地狱出来后又会开始新的修行。

(本品主要揭示三乘本一乘,皆成佛道,为方便传法故而分说为三)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原文:

“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解读:有些小乘弟子因为害怕生死轮回,怕苦而不愿来人间普度众生,所以不想成佛,而有些小乘如舍利弗等则很想成佛,所以以前舍利弗心中想不明白为什么世尊用小乘法来度他们脱离六道轮回,而不以大乘法解脱他们。因为舍利弗认为只有大乘法才能成佛。直到此时舍利弗才明白小乘弟子一样必定成佛,这样就把他心中的疑悔都消除了,所以此时心中特别高兴。这里的“未曾有法”就是三乘归于一佛乘,三乘弟子都能成佛。

原文:

世尊知我心, 拔邪说涅槃。 我悉除邪见, 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 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 非是实灭度,

解读:一切佛法解脱以证空为基础,证空即入道,所以《西游记》石猴子拜见须菩提祖师后取名为孙悟空。悟空后修无我,无我即谦卑之最,所以美猴王姓孙,孙表示谦虚之意。

阿罗汉灭度后,并非什么都没有了,其真灵和魂不灭,还要出世来修菩萨乘,要来传法度众生。阿罗汉的真灵和魂或在西方极乐世界,或随其愿往生其他佛国,或在兜率天,将来随弥勒来到人间。

原文: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解读:

“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这里说明两点:

第一,释迦牟尼佛至少已经两万亿次在人间成佛,当然很多时候都不是以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出现。这里就暗示释迦牟尼佛(指法身如来)早已是佛,或者说如来本身就是一直存在的,并不需要成佛,成佛只是通过文殊和普贤的肉身显现而已。但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即作菩萨的时候,那时的释迦牟尼菩萨只是文殊和普贤的一个低级分身而已。通过累劫的修道而变成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同等级分身的时候,就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还有习气的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合一后与法身佛合一而成佛。所以在寺庙的大雄宝殿的佛像后面都有一个观世音菩萨像。

第二,舍利弗已经二万亿次跟随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大乘佛法,所以舍利弗实际上是修菩萨道,是大乘佛子。但以声闻乘弟子的身份出现,所以只是显示声闻弟子的智慧。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经历了那么长远的时间都还没有成佛,我们怎么能相信“即身成佛”或“顿悟成佛”呢?

第三,菩萨到人间会忘记自己的过去,即使是修到罗汉果位也未必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切。阿罗汉只能回想起八万劫内的事情,而佛是亿劫难遇的。或者佛不让你想起的时候,你也想不起,或者你没有修到原来的境界,那也想不起,或者因为舍利弗很多世都是根据佛的要求,以声闻弟子的身份示现,所以没有获得他自己作为大菩萨的本有智慧。

《西游记》里龙三太子(喻为普贤)化为白龙马到人间修行时被观世音菩萨取走了项下龙珠,这个龙珠就是光明智慧,就是文殊菩萨所给予的智慧,也就是自己的魂的能量等级下降了。只有完成佛祖交给自己的取经或护法或传法的任务后文殊菩萨才会还给你。观世音菩萨也称送子观音,观音的法身即妙音菩萨,就是文殊菩萨的妻子,文殊和妙音菩萨是一体的。所以《西游记》里由观世音菩萨取龙三太子的项下龙珠。龙珠被取自然投胎后就失去前世记忆。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世尊弟子中作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还要随若干千万亿佛一起出世,以供养这些佛,可见成佛不是那么容易和极速的,我们如今的人凭什么说自己或自己的法门可以“即身成佛”或“顿悟成佛”呢?难道你的智慧远超舍利弗吗?

原文: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

解读:舍利弗被世尊释迦牟尼授记为华光佛,而且释迦牟尼佛还预言华光佛将来要授记授坚满菩萨作后面的未来佛。实际上等于释迦牟尼佛已经代替华光佛授记。这也证明将来的华光佛其实就是释迦牟尼自己。而一切众生都是如来幻化出来的,舍利弗也是如来(此时取名为释迦牟尼)幻化出来的,只是舍利弗自己没有证见到这一点,等到舍利弗功行圆满完全去幻存真的时候就是舍利弗成佛的时候,那时就明白现在的舍利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幻化。所以世尊释迦牟尼说他没有说法,因为本质上都是世尊跟他自己在说啊,或者说自己跟自己的影子在说法,等于在自己跟自己说心里话而已。当然“没有说法”从万法皆空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以。

原文: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

解读:离我见就是无我执,离有无见就是无法执,这两点是成就阿罗汉的必经之路。

原文: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解读: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喻三界必然败坏,万法有生必有灭。
欻然火起,焚烧舍宅:喻三毒如火。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在世尊释迦牟尼出世前,当时也称为末法时期,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并不多。
宅内有五百人,却只救其中的佛子共三十人,可见,要皈依佛,认佛为父,才能解脱生死,才能免于三毒火灾,不皈依佛就不能得救。

原文: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勿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解读:末法时期的特点就是人们不信正法,修道者为魔所诱骗,以邪法为正法,根本不会信正法,反而会以邪法为正法,这也是为什么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原因。

原文: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 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驾以白牛。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解读:如来世尊用羊车比作声闻,用鹿车比作辟支佛,而用牛车比作佛乘。这是就其成佛的速度分三而论的,根据佛子们的具体情况而分别选用的。

原文: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解读:

“免生老病死”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而获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世尊教那些因为怕苦、怕累、怕生老病死、怕烦恼的、只是愿意自我解脱的弟子们先学习小乘佛法,让其弟子们先得阿罗汉果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脱离六道轮回,没有了烦恼,然后才学习大乘佛法。否则如果直接告诉他们要不怕生老病死之苦,在人间修行亿劫,然后才能成佛,成佛后才是真涅槃,才能真解脱,那么恐怕很多人就不来跟随世尊学习佛法了。如今的很多人都愿意相信密宗“即身成佛”和禅宗“顿悟成佛”,很多人入净土宗都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就是不愿意再来人间受苦吗?

我们看随世尊释迦牟尼在人间投胎入世的弟子除弥勒菩萨外大多数都是阿罗汉,都是以小乘佛法获得解脱,然后再学习大乘佛法,即使舍利弗久远劫以前就修菩萨道,但投胎后也是先以小乘法解脱。虽然小乘被称为小乘,但实际小乘是大乘的一部分。

原文: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
众圣中尊, 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 皆是吾子,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 多诸患难,唯我一人, 能为救护。

解读:法身佛即如来为众生之父,也称天父,也称上帝,也称道,也称神,万法都是如来所幻化,所以说如来上帝造万物。如来为“一切世间之父”说明一切世间只有一个如来。也就是说法身佛只有一个,天父只有一个,上帝只有一个,宇宙主宰神只有一个,道只有一个。因为佛在不同时间,不同世界,不同的国家出世,而有不同的名称。

世间一切都是如来用造出来,所以世间一切都是如来所有。如来世尊即耶和华上帝,即昊天上帝,即元始天尊,即玉皇大帝,为众生的唯一救主。

如来为“一切世间之父”,也说明如来是世界的主宰者,“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这说明如来是万法之主,一切世间之主,故佛经中称如来为“圣主”。可是如今众佛教徒们都全力否定如来为世界之主,为宇宙之主宰,还认为自己就是佛,以为自己跟如来平起平坐。

憨山大师云:“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他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

所以只有弥勒出世,众生才会明白,到底众生是佛的奴仆还是只是智慧不及但与佛平等的灵魂。

原文: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解读:声闻乘就是自我解脱,以追求涅槃为目的,所谓涅槃就是去掉贪嗔痴三毒,没有烦恼,脱离六道轮回。而辟支佛乘比声闻乘而言多了一个“深知诸法因缘”,能证见万法因缘所生。所以辟支佛乘比声闻乘的智慧要高,但也是自己解脱。而大乘菩萨则不仅仅自度,还要度人,要成佛还要帮助别人成佛。所以需要更多的智慧,也能获得更多的智慧。

三乘佛子的区别只是眼前暂时的目的不同,暂时的智慧不同而已。所以小乘佛子只要把自己的理想改一下,只要发菩提心继续跟佛学习,就是大乘。

原文: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解读:之所以方便设立小乘佛法,只是为了能以此较为方便地引导众生出离三界,只要佛子证到阿罗汉果,已经脱离了三界,则佛必然教以大乘成佛法门。阿罗汉涅槃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随阿弥陀佛学习大乘佛法。所以普贤菩萨在《华严经》最后引导众生归于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普贤即道家四帝中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雷部(伏羲是华胥氏感雷神而孕,所以中国人是雷神之子孙,雷即震卦,震卦即龙,龙即灵,雷神即无上神龙,即如来),普贤为众灵之王,即玉清真王,即基督教称的万王之王即上帝独子。所以由普贤引导众灵归西方极乐世界,而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

原文:

若人小智, 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

解读:

因为众生有爱欲,所以就有苦,去贪欲就能灭诸苦,就能灭诸苦,以修道证空而脱离苦的束缚,去掉虚幻之我和我所之执着,即是解脱。此为小乘四谛解脱之说,但其实并没有完全解脱。没有成佛就不算完全解脱,所以如来不会让阿罗汉真正灭度,因为他们还要继续学习直至成佛。

阿罗汉还不能算真正解脱,也不是真灭度,这个秘密是不能跟一般的人说的,否则别人就不会入佛门了,可能当时印度的婆罗门教徒只对自己的解脱和灭度有兴趣,对于普度众生没有兴趣,而且害怕生死轮回,所以不能说出这个秘密。

“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大乘八地菩萨)。”这是对当时的印度佛教徒而言的,并非对我们现在的人说的。因为那时在印度信大乘佛法的人极其少,所以才有世尊讲本经时五千弟子退出法会的事情发生。

原文: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

解读:

此经难信之处就是小乘也能成佛,甚至只要跟佛或佛法有过接触的人都能毕竟成佛,基本上等于人人都能成佛了,舍利弗是因为信佛无妄语,佛语真实不虚而信本经,其本身并没有理解为什么人人都能成佛。一切声闻弟子和辟支佛弟子都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原文: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著五欲,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解读:

“憍慢懈怠”会诽谤或不尊重本经。
“计我见者”就是没有证空性,没有去我执者,不能传本经。
“闻不能解”看不懂经文者。

原文:
若人不信, 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 或复颦蹙, 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 此人罪报。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 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解读:不宣传本经的原因不是吝啬佛法,而是怕人们听了本经后不信而怀疑甚至诽谤,造下地狱之重罪,而且永断佛种。

(本品阐述因为众生喜好不同而将一乘分说为三,且列出了众生学习本经的前提条件)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