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释义(二)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原文:

(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解读:小乘弟子也得修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但他们以为小乘弟子得阿罗汉后会毕竟涅槃,又认为小乘弟子不能成佛,所以虽然也曾在法会上听世尊讲大乘佛法,但没有兴趣学习,也不想度众生。

原文: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稀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解读:如今听说阿罗汉必非究竟涅槃,必非一切解脱,又听说小乘弟子也能成佛,于是心中极其高兴。这里的“稀有之法”就是小乘弟子也能成佛。

原文: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砗磲玛瑙、 真珠琉璃、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著敝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解读:父即如来,穷子喻为众生,除粪穷子喻为小乘弟子,因为众生在这个娑婆世界轮回,身心皆有病,故心卑劣,不认为自己能成佛,也不想成佛,所以父如来自称有小乘佛法(即降低身份自著敝垢衣)而先教小乘佛法(实际并没有小乘,而是大乘的某一部分)。等穷子身体健康,脱离三界,获得六道轮回解脱后,再给予他们成佛的授记,如同穷子得父所有宝藏。否则如果直接传给他们要无量劫才能成佛涅槃的大乘佛法,那么就会把人们都吓跑。人们大部分都是因为怕苦,怕生老病死,怕烦恼,所以才修行,只想在这一生中就解决自己的生死轮回问题。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后才能谈成佛的远大理想,才能谈普度众生之事。自己的生死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可能解决别人的生死问题呢?一个全身是病的人怎么能教别人健身之法呢?不仅自己不会有意愿,别人也不会信。迦叶尊者说此穷子得父财譬喻信解小乘亦能成佛道,信解三乘本一乘。故此品名信解品。

(本品说明,因为众生身心有病,烦恼太重,智慧不足,虚不受补,不堪受需要修持无量劫而成佛的大乘佛法,所以世尊从大乘佛法中分出一部分,取名小乘,以修行一世就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而涅槃之目的引诱他们入佛法之门。就如同身体羸弱之人不能参加马拉松长跑一样,而先教以短距离慢跑以健身。)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原文: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解读:世尊所传只有一佛乘,目的都是引导人们成佛,只是人们的根性智慧不同(跟其前世累劫修行佛法的进展程度有关)和今世学习佛法的态度不同,而决定其所能接受的佛法范围。

原文: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解读:不论众生接受世尊的任何佛法教育,只要接触过任何佛法,其后世无量劫的轮回中都会逐步深入地学习佛法,从所谓的小乘逐步步入大乘,直至成佛(当然中途会有曲折,而且不能诽谤本经)。

 原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汝等迦叶、甚为稀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解读:如来所说一切法都是为了众生解脱成佛,人们或读经,或修行,都有功德(基督教称天上的财富),但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获得了多少功德,只有如来知道,如来根据人们的所说、所读、所行、所思而给予或降低人们的功德,唯有功德圆满才能成佛。佛经都写着读颂受持经书都有功德,但很多人(如达摩及其禅宗弟子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根本看不见自己的功德是增是减,是有是无,于是就诽谤如来,说读经无用(见达摩《血脉轮》)

人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钝根还是利根,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智慧和善根,唯佛全知,故佛依此能因材施教。

原文: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解读:六道轮回中的修道者喻为小草药,得阿罗汉果而脱离六道轮回者喻为中草药,明白自己可以成佛,精进修行,愿意慈悲普度众生者是上草药。

原文: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解读:坚定地认定自己必定成佛,喻为小树,比上草药又进步了。有神通,用神通,入菩萨八地,度无量众生,喻为大树。可见八地菩萨(即大菩萨,也称摩诃萨)必有大神通,有大神通才能度无量亿众生。历史上有很多人号称是大菩萨转世,号称大彻大悟,或称是活佛,可是没有大神通,最多就只有点小神通而已。如果谁有大神通,叫他穿墙破壁,虚空飞行,一身变多身,用手遮日蔽月看看?世上没有无神通的、证悟了的八地以上真身大菩萨。当然在大菩萨入胎出生证道前是没有神通的,但证悟了的大菩萨却没有大神通是不可能的。末法时期,妄语者多,他们必受因果报应。

原文: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解读:修小乘佛法,皆名药草,因为以治疗自己的身心疾病为主,从所谓的小乘转入大乘,修菩萨行,名小树(八地以下菩萨),可以为众生遮阴和依靠(度众生)。有大神通,大禅定力,入菩萨八地及以上,名大树,可以广度众生。

原文: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解读:

阿罗汉并非能一切解脱,必非真涅槃,并没有灭度,还要继续学习佛法和修行,直到成佛。

(本品以草药和树来比作众生根性不同,所接受的能力不同,故世尊所授不同,但最终目的一致,都是要成佛的。当然这是针对我们当下的五浊恶世而言的。有些国土世界,人们本身没有疾病,贪噌痴微弱,没有魔事,故那里出世的佛就直接传大乘了,那里的佛没有小乘弟子。)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原文: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解读:摩诃迦叶即迦叶尊者,被禅宗尊为初祖,禅宗之初祖都还要继续跟随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修行才能成佛,凭什么禅宗说能自己能“顿悟成佛”?可见禅宗的“顿悟成佛”纯属魔论。除一生补处菩萨出世外,没有人能顿悟成佛。

 原文: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诸释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赐佛音声。
若知我深心, 见为授记者, 如以甘露洒, 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 忽遇大王膳, 心犹怀疑惧, 未敢即便食,
若复得王教, 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过,
不知当云何、 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 言我等作佛,
心尚怀忧惧,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 尔乃快安乐。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间, 愿赐我等记, 如饥需教食。

解读:忧者担心,惧者害怕,因为小乘转大乘要发菩提大愿,即誓愿成佛,誓愿普度众生。他们还不敢轻易发愿,所以说“如未敢便食”,就是成佛之愿望还没有彻底升起来,普度众生之愿望也没有彻底升起来。所以希望能得到佛的授记,一旦佛有授记,那么成佛的大约时间就定下来了。那就有大胆量勇往直前了,后面世尊为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分别授记。

(本品主要是通过授记增强小乘弟子们的成佛决心。)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原文: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否?’‘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解读:我们这个宇宙到底什么时候形成的?现在科学认为是137亿年前由于宇宙大爆炸而形成的。其实宇宙是循环往复的,无始无终的。宇宙历史根本无法用时间来衡量,非人类所能计算和了知。宇宙的大小也非人类所能了知,即使是十地菩萨也不能了知,唯有如来和三位一体的佛能知道。我们这个银河系也只不过是一个佛土而已,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三身佛所教化的区域,称为一佛国土。

大通智胜如来出世时间,在久远劫以前,到底多久,无法用时间来表达。

原文: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 勉出诸众生。

解读:佛为救世主,为众天之王,为众生之主,这说法与《圣经》一致。有主即有仆人,众生为如来之仆人。而学习大乘佛法者称为佛之子,即佛子。如同基督教称信福音、信耶稣者能做为神的儿子,耶稣即如来,即耶和华上帝,故称耶稣为主。

原文: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稀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释迦牟尼在无量劫以前就修大乘佛法了,就宣讲《妙法莲华经》了,可见成佛不能即身成就(唯除一生补处菩萨出世)。

原文:

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解读: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涅槃后,再以别的名字到别的国家或世界去做佛。世尊涅槃后的后世弟子,由于他们没有听说过《妙华莲华经》,不知道小乘也是大乘,不知道小乘也能成佛,甚至不知道如何修菩萨行。当他们证到阿罗汉果后,就想涅槃,以为涅槃后即永远不再有生死轮回,就一劳永逸地灭度了,而事实上这些涅槃的弟子会往生到后来世尊再出世成佛的国家去跟随世尊听闻《妙法莲华经》。

基督教里作神的儿子就是做大乘佛子,传福音就是普度众生,永生就是涅槃,佛就是三位一体的基督。三位一体就是华严三圣,圣子即普贤菩萨,圣灵即文殊菩萨,为道而死就是舍命护持佛法。

当然,没有听过《妙法莲华经》的阿罗汉涅槃后会往生到如来所出世的地方,以学习《妙法莲华经》。

从这里可见,佛涅槃后,如来又以别的名字出世,可见,如来是不灭的,可见不同的佛名其实就是同一个如来,如来只有一个,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世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来即上帝,即圣父,即天父。父与功德圆满的佛子肉体合一而称为佛出世。而功德圆满的佛子的灵就是普贤菩萨,佛子的本妙圆心就是文殊菩萨。人修到功德圆满时就证到自己的灵就是普贤菩萨,自己的本妙圆心就是文殊菩萨。众生的灵都是普贤菩萨的低级分身,众生的魂都是文殊菩萨的低级分身。成佛后,佛子的灵即是普贤,佛子的魂就是文殊菩萨,这样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如来永远同在了,而且其他所有众生都成了自己的分身了。

世尊释迦牟尼在印度涅槃约一千年后就到以色列去投胎为耶稣,传下了福音。

原文: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解读: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并非真涅槃,只是世尊如来用小乘涅槃之名去诱导人们有信心走上修道之路的方便称谓。就如我们用糖果去骗不会走路、但又懒惰、又怕摔跤、不愿意学习走路的小孩学习走路一样。阿罗汉的涅槃就是如来给修道者的糖果,一旦学会走路了,自己会走了,自然就不用给糖果了。会走路的小孩就要学习跑步了,所以阿罗汉后来也要修菩萨行了。

阿罗汉的涅槃境界就是如来用神通所作的化城,是一种幻相,即使阿罗汉不愿意成佛,也还是要于将来一次次跟随佛出世,接受再教育,直到愿意成佛,方转入大乘佛法的学习。然后经过很多劫的随佛出世修炼到无生法忍(八地菩萨),成为法身大士。

小乘阿罗汉如果不愿意在人间轮回,就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小乘弟子。

原文: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 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 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 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 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 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解读:如来小乘的涅槃之说,只是为了让小乘弟子觉得修道的目的很近,很容易完成,让他们觉得很快就可以到涅槃城休息,然后再也不用辛苦修道了,再也不用生死轮回了,以此增强他们的修道信心,等他们到了涅槃城后,休息一会,再告诉他们事实真相,其实即使他们涅槃了,也没有灭度。还是要跟随如来在人间轮回的,除非成佛才是真涅槃。

(本品以化城喻小乘阿罗汉之涅槃境界,直言此涅槃非真灭度,其实还要往生继续修行。)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