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释义(五)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一卷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一

原文:

所谓甚深微密之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槃者常住无变。

解读:这是如来秘藏的具体内容。

原文:

复有不闻。所谓一切外道经书四毗陀论毗伽罗论卫世师论迦毗罗论。一切咒术医方伎艺。日月博蚀星宿运变图书谶记如是等经。

解读:受持本经者,不要看其他的外道书籍,包括医书和各种技术书籍。

原文:

若能听受是大涅槃经。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经。典甚深义味。譬如男女于明净镜见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镜亦复如是。菩萨执之悉得明见大乘经典甚深之义。

解读:其他一切方等大乘经甚深之义都在本经之中。

原文:

若有菩萨摩诃萨听受如是大涅槃经。得知一切诸法名字。若能书写读诵通利。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知一切诸法义理。善男子。其听受者唯知名字。不知其义。若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知义。复次善男子。听是经者闻有佛性未能得见。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得见之。听是经者闻有檀名未能得见檀波罗蜜。书写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则能得见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听是大涅槃经。则知法知义具二无碍。于诸沙门婆罗门等。若天魔梵一切世中得无所畏。开示分别十二部经演说其义无有差违。不从他闻而能自知。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一切凡人皆可受持读诵书写宣说此经,并可因此明了佛法真谛。

原文:

道见老人乃至沙门法服而行。还至宫中见诸婇女形体状貌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冢墓无异。厌恶出家夜半踰城。

解读:世尊在出家前已经成就白骨观。从其他佛经上也可知道世尊在出家前就开始修行了。

原文:

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经。谛知菩萨无量劫来不从兜率降神母胎。乃至拘尸那城入般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正直之见。

解读:如来无量劫以来就是佛,佛是法身,本自清净,人间都是幻相,众生也是幻相。我们看见佛肉身自然也是幻相。释迦牟尼之母摩耶夫人,摩耶本义即幻化之意。所以摩耶夫人本身就是幻化出来的,只是在有佛出世时就先到人间出世。

原文:

欲听法者今正是时。若闻法已当生敬信。至心听受恭敬尊重。于正法所莫求其过。莫念贪欲嗔恚愚痴。莫睹法师种姓好恶。既闻法已莫生憍慢。莫为恭敬名誉利养。当为度世甘露法利。亦莫生念。我听法已先自度身然后度人。先自解身然后解人。先自安身然后安人。先自涅槃然后令人而得涅槃。于佛法僧应生等想。于生死中生大苦想。于大涅槃应生常乐我净之想。先为他人然后为身。当为大乘莫为二乘。于一切法当无所住。亦莫专执一切法相。于诸法中莫生贪相。常生知法见法之相。善男子。汝能如是至心听法。是则名为闻所不闻。

解读:

“于正法所莫求其过”不要认为佛法中有些地方有错误,那样会起诽谤之心,其实只是自己不理解而已。或者有时是方便说法,非是究竟义。

“莫睹法师种姓好恶”听法者只求明白佛经经义。

“先为他人然后为身”度人重于自度,助人成佛重于自己成佛。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二卷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二

原文:

一切声闻缘觉经中。不曾闻佛有常乐我净不毕竟灭。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今于此经而得闻之。是名不闻而闻。

解读:三宝佛性无差别相,故皈依一就是皈依三,皈依佛性即三皈依。一阐提悉有佛性,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被遮盖故说没有佛性。

原文:

一阐提者亦不决定。若决定者是一阐提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决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断。

解读:一阐提者,并非永远是一阐提,只要忏悔悔过行善,则非一阐提,故一阐提也能毕竟成佛,但如果一阐提不忏悔悔过,那么就永远是一阐提,故一阐提不能成佛。

原文:

如来非天。何以故。有四种天。一者世间天二者生天。三者净天。四者义天。世间天者如诸国王。生天者从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净天者从须陀洹至辟支佛。义天者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以何义故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义故。

解读:如来上帝造天,故如来在天之外。

《马太福音》5:3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 神的座位;

原文:
    如来非心,何以故?虚空相故,是故非心。亦非非心。何以故。有十力心法故。亦能知他众生心故。是故非非心。

解读:显然禅宗之“即心即佛”是错误的,但如来能变化出心来,故说非非心。

原文:

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道。若有书写读诵解说思惟其义。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见佛性。

解读:听本经和书写读诵解说思惟其义的威力巨大。

原文:

若有人能书写是经读诵解说为他敷演思惟其义。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见我之所念是人谛知我不涅槃。随如是人所住之处若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房舍田宅楼阁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于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梵志贪穷乞人。云何当令是人得知如来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于夜卧梦中梦见佛像。或见天像沙门之像国王圣王师子王像莲花形像优昙花像。或见大山或大海水。或见日月或见白象及白马像。或见父母得花得果金银琉璃颇梨等宝五种牛味。尔时当知。即是如来受其所施。寤已喜乐寻得种种所须之物。心不念恶乐修善法。善男子。是大涅槃悉能成就如是无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议无边功德。

解读:若有人能书写是经,读诵解说为他敷演思惟其义,即有机会见如来化身,并因施舍供养如来而得无量功德。自己是否见到过如来化身且并施舍供养如来,会有相应的梦境出现以证之。所以我们看见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都要因地适宜地施舍供养,否则就会错过供养如来世尊的机会。

原文: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我者欲恭敬我。欲同法性而见于我。欲得空定欲见实相。欲得修习首楞严定师子王定。欲破八魔。八魔者。所谓四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欲得人中天上乐者。见有受持大涅槃经书写读诵为他解说思惟义者。当往亲近依附咨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洗手足布置床席四事供给令无所乏。若从远来应十由延路次奉迎为是经故。所重之物应以奉献。如其无者应自卖身。何以故。是经难遇过优昙花。

解读:本经出一切定,故要不惜一切恭敬供养赞叹本经讲法师。

原文:

我时闇钝虽得闻经。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如来证涅槃  永断于生死
若有至心听  常得无量乐

受是偈已即便还至彼病人家。善男子。我时虽复日日与三两肉。以念偈因缘故不以为痛。日日不废足满一月。善男子。以是因缘其病得差。我身平复亦无疮痍。我时见身具足完具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是。何况具足受持读诵。我见此经有如是利复倍发心。愿于未来成得佛道字释迦牟尼。善男子。以是一偈因缘力故。令我今日于大众中为诸天人具足宣说。善男子。以是因缘是大涅槃不可思议。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乃是诸佛如来甚深秘密之藏。以是义故。能受持者断离恶漏。所谓恶者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毒蛇住处恶刺土地悬崖崄岸暴水回澓。恶人恶国恶城恶舍恶知识等。

解读:此经威力巨大,但要完全相信,毫无怀疑才见大威力。

原文:

菩萨摩诃萨常当护身。何以故。若不护身命则不全命。若不全则不能得书写是经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是故菩萨应善护身。以是义故。菩萨得离一切恶漏。善男子。如欲渡者应善护栰临路之人善护良马。田夫种植善护粪秽如为差毒善护毒蛇。如人为财护旃陀罗。为坏贼故将护健儿。亦如寒人爱护于火。如癞病者求于毒药。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见是身无量不净具足充满。为欲受持大涅槃经故。犹好将护不令乏少。

菩萨摩诃萨见如是过则便远离。若须衣时即便受取。不为身故但为于法。不长憍慢心常卑下。不为严饰但为羞耻。障诸寒暑恶风恶雨恶虫蚊虻蝇蚤蝮螫。虽受饮食心无贪着。不为身故常为正法。不为肌肤但为众生。不为憍慢为身力故。不为怨害为治肌疮。虽得上味心无贪着受取房舍亦复如是。贪慢之结不令居心。为菩提舍遮止结贼。障恶风雨故受屋舍。求医药者心无贪慢。但为正法不为寿命为常命故。

菩萨受取四种供养。为菩提道非为寿命。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养身则磨灭不得坚牢。若不坚牢则不忍苦。若不忍苦则不能得修习善法。若能忍苦则得修习无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众苦。则于苦受生嗔恚心。于乐受中生贪着心。若求乐不得则生无明。是故凡夫于四供养生于有漏。菩萨摩诃萨能深观察不生于漏。是故菩萨名为无漏。

解读:菩萨摩诃萨在人间修持和传法,也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只有身体好才能书写是经,受持读诵是经,才能广为宣传是经。但不能有贪着,要有善思惟。

原文:

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

解读:菩萨摩诃萨要远离恶知识,即邪师和魔师,因为信了邪师和魔师死后就会入三恶道。末法时期,三教基本上皆是邪师和魔师,故称末法时期,否则不称末法时期,所以末法时期正法不为人们和宗教界人士所接受,人人都以邪魔之法为正法。无神论即是邪法之一。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三卷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

原文:

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以是因缘。虽断烦恼得生非想非非想处。犹故还堕三恶道中。善男子。譬如有人渡于大海。垂至彼岸没水而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垂尽三有还堕三涂。何以故。无善觉故。何等善觉。所谓六念处。

三觉因缘乃令无量凡夫众生不见佛性。无量劫中生颠倒心。谓佛世尊。无常乐我唯有一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

解读:虽然众生通过修禅定能到非想非非想处,但因为说如来无常、无乐、无我(即三恶觉)而坠入三恶道,这是很多禅宗人士的结局,所以要修大乘六念处,念佛常乐我净,念法常乐我净,念僧常乐我净。

原文:

世有六处难可值遇我今已得。云何当令恶觉居心。何等为六。一佛世难遇。二正法难闻。三怖心难生。四难生中国。五难得人身。六诸根难具。

解读:中国即中正之国,即正法之佛。

原文:

诸佛菩萨亦复如是。闻四大臭即便远离。尔时菩萨复更思惟四大毒蛇生大怖畏背之驰走修八圣道。
是故菩萨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近于五阴。有智之人以善方便得脱五阴。善方便者。即八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以是方便而得解脱身心不为五阴所害。

怨诈亲者常伺人便令爱别离怨憎合会。爱亦如是。令人远离一切善法。近于一切不善之法。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深观贪爱如怨诈亲。

菩萨观爱过于诈亲。一切众生以爱结故。远大涅槃近于生死。远常乐我净近无常苦无我不净。是故我于处处经中说为三垢。于现在事以无明故。不见过患不能舍离爱怨诈亲。终不能害有智之人。是故菩萨深观此爱生大怖畏修八圣道。犹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及一诈亲。

解读:菩萨要远离爱(贪爱)才能亲近善法以远离五阴(其中色阴含四地水火风大),才能修八圣道。

原文:

菩萨摩诃萨观内六入空无所有犹如空聚。
菩萨亦尔。观此六入常生空想。生空想故则不轮回生死受苦。
是故菩萨深观六入空无所有。纯是一切不善住处。
六入不尔一向无人。何以故。性常空故。智者所知非是眼见。是故菩萨观内六入多诸怨害。修八圣道不休不息。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
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
若无内人则便中还。是六尘贼亦复如是。欲劫善法要因内有众生知见常乐我净不空等相。若内无有如是等相六尘恶贼则不能劫一切善法。
六大贼者唯能劫夺欲界人财。不能劫夺色无色界。六尘恶贼则不如是。能劫三界一切善宝。是故菩萨谛观六尘过彼六贼。作是观已修八圣道直往不回。

解读:六尘如贼,劫一切诸善法,六入为一切不善住处,故观无常、苦、不净、空能防止六尘,观空以止六入,坚持修八圣道以应对。

原文:

是故菩萨观此烦恼犹如大河。譬如有人堕大河水无有惭愧。众生亦尔。堕烦恼河无有惭愧。如堕河者未得其底即便命终。堕烦恼河亦复如是。未尽其底周回轮转二十五有。所言底者名为空相。若有不修如是空相。当知是人不得出离二十五有。一切众生不能善修空无相故。常为烦恼驶河所漂。如彼大河唯能坏身不能漂没一切善法。烦恼大河则不如是。能坏一切身心善法。

世间大河手抱脚踏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渡。如大河水难可得渡。烦恼大河亦复如是难可得渡。云何名为难可得渡。乃至十住诸大菩萨犹故未能毕竟得渡。唯有诸佛乃毕竟渡。是故名为难可得渡。

解读:自己修持,唯有修六波罗蜜才能究竟断烦恼而入大般涅槃,如此方成佛究竟彼岸。

原文:

譬如彼人畏四毒蛇五旃陀罗。诈亲善及六大贼。舍空聚落随路而去。既至河上取草为栰者。菩萨亦尔。畏四大蛇五阴旃陀罗爱诈亲善六入空聚六尘恶贼至烦恼河。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栰。依乘此栰渡烦恼河到于彼岸常乐涅槃。

解读:综合而言,就是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细而言之,就是以三十七道品和六波罗蜜才能空四大,空六尘,空六入,而逐步入大般涅槃而解脱。可见大乘也是要修三十七道品的。

原文:

云何自在。如来一心安住不动。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如来有时或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

解读:“所可示化无量形类各令有心”就是说众生的心是如来造的,也就是说众生是如来造的。“如来有时或造一事。而令众生各各成办”,如世尊造了伏羲女娲,结果就有了如今地球上的人类。

原文:

八者如来遍满一切诸处犹如虚空。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如是自在名为大我。如是大我名大涅槃。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解读:如来本如同虚空遍满一切处,本不可见,但如来幻化为万物,又示现为有肉身的佛出世,故又可见。

原文:

涅槃亦尔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得名为大般涅槃。以纯净故名大涅槃。云何纯净。净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为不净。能永断故得名为净。净即涅槃如是涅槃亦得名有。而是涅槃实非是有。诸佛如来随世俗故说涅槃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实非父母而言父母。涅槃亦尔。随世俗故说言诸佛有大涅槃。二者业清净故。一切凡夫业不清净故无涅槃。诸佛如来业清净故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三者身清净故。身若无常则名不净。如来身常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四者心清净故。心若有漏名曰不净。佛心无漏故名大净。以大净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修行如是大涅槃经。具足成就初分功德

解读:修大涅槃经得初分功德即第一功德,就是得四净,一为永断二十五有,无生法忍境界,二为业清净,无一切业报。三是身清净,证得法身,能显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为心清净,无漏无烦恼。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四卷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

原文: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二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昔所不见而今见之。昔所不闻而今闻之。昔所不到而今得到。昔所不知而今知之。云何名为昔所不得而今得之。所谓神通。昔所不得而今乃得。通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所言外者与外道共。内复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萨。

菩萨修行大涅槃经所得神通。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云何名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于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

声闻缘觉身若动时心亦随动。菩萨不尔。心虽不动身无不至。是名菩萨心不随身。复次善男子。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声闻缘觉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于此事中尚自不能。况能令心而不随动。是名菩萨心不随身。

菩萨摩诃萨所有身心不相随逐。善男子。一切凡夫身心相随。菩萨不尔。为化众生故虽现身小心亦不小何以故。诸菩萨等所有心性常广大故。虽现大身心亦不大。云何大身。身如三千大千世界。云何小心。行婴儿行。以是义故心不随身。

菩萨所得清净天眼异于声闻缘觉所得。以是异故一时遍见十方世界现在诸佛。是名菩萨昔所不见而今得见。以是异故能见微尘声闻缘觉所不能见以是异故。虽见自眼初无见相。见无常相见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以是义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若见众生所有色相。则知其人大小乘根。一触衣故亦知是人善恶诸根差别之相。以是义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一见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以此知故昔所不见而今得见。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菩萨摩诃萨虽知凡夫贪恚痴心。初不作心及心数相。不作众生及以物相。修第一义毕竟空相。何以故。一切菩萨常善修习空性相故。以修空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声闻缘觉以一念智知人心时。则不能知地狱畜生饿鬼天心。菩萨不尔。于一念中遍知六趣众生之心。是名菩萨昔所不知而今得知。

解读:修大涅槃经得第二功德即获大神通,菩萨修习大般涅槃经所得神通远超外道及声闻缘觉辟支佛。因为菩萨要普度众生之故,故得不可思议之大神通,所以没有大神通必然不是大菩萨。很多人自言已经获得法身成就,而不见一丝一毫之可被证明的大神通,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假菩萨,假活佛。

原文: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舍慈得慈。得慈之时。不从因缘。云何名为舍慈得慈。善男子。慈名世谛。菩萨摩诃萨舍世谛慈得第一义慈。

得诸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慈不见他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自见悲不见众生。虽有苦受不见受者。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实义故。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解读:以无分别心,以无所得之心行慈故名舍慈得慈,即无缘之慈,即以般若波罗蜜摄持。

原文: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四功德。有十事。何等为十。一者根深难可倾拔。二者自身生决定想。三者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四者修净佛土。五者灭除有余。六者断除业缘。七者修清净身。八者了知诸缘。九者离诸怨敌。十者断除二边。

解读:详见本经原文,易读不解。

 原文: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五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具足成就第五功德。有五事。何等为五。一者诸根完具。二者不生边地。三者诸天爱念。四者常为天魔沙门刹利婆罗门等之所恭敬。五者得宿命智。菩萨以是大涅槃经因缘力故。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六功德。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得金刚三昧安住是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见一切法皆是无常皆是动相恐怖因缘。病苦劫盗念念灭坏无有真实。一切皆是魔之境界无可见相。菩萨摩诃萨住是三昧。虽施众生乃至不见一众生。实为众生故精勤修习尸波罗蜜。乃至修习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菩萨若见有一众生。不能毕竟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

如诸宝中金刚最胜。菩萨所得金刚三昧亦复如是。于诸三昧为最第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来归属。

金刚三昧亦复如是。有人修习当知已为修习一切诸余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见一切法无有障碍。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菩萨虽复得如是见。终不作想见一切法。

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菩萨修已能破烦恼。终不生念我能坏结。

若有菩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变身如佛。其数无量遍满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是菩萨虽作是化。其心初无憍慢之想。何以故。菩萨常念。谁有是定能作是化。唯有菩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乃能作耳。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遍到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还其本处。虽有是力亦不念言我能如是。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缘力故。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金刚三昧。于一念中能断十方恒河沙等世界众生所有烦恼。而心初无断诸众生。烦恼之想。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缘力故。

菩萨住是金刚三昧。以一音声有所演说。一切众生各随种类而得解了。示现一色一切众生各各皆见种种色相。安住一处身不移易能令众生随其方面各各而见。演说一法若界若入。一切众生各随本解而得闻之。

菩萨安住。如是三昧。虽见众生而心初无众生之相。虽见男女无男女相。虽见色法无有色相。乃至见识亦无识相。虽见昼夜无昼夜相。虽见一切无一切相。虽见一切烦恼诸结。亦无一切烦恼之相。虽见八圣道无圣道相。虽见菩提无菩提相。虽见于涅槃无涅槃相。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相故。菩萨以是三昧力故。见一切法如本无相。何故名为金刚三昧。

解读:易懂不解。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五卷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五

原文: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作是思惟。何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萨即知有四种法为大涅槃而作近因。

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遇众病。若热若冷虚劳下疟众邪鬼毒到良医所。良医即为随病说药。是人至心善受医教。随教合药如法服之。服已病愈身得安乐。有病之人喻诸菩萨。大良医者喻善知识。良医所说喻方等经。善受医教喻善思惟方等经义。随教合药喻如法修行三十七助道之法。病除愈者喻灭烦恼。得安乐者喻得涅槃常乐我净善男子。

解读:有此譬喻可知,初修大乘有病者要先明白大乘经典,明白大乘经经义,然后按三十七道品修行以去除诸病,然后才能灭掉烦恼,脱离六道轮回,此后方可按六波罗蜜修行。可见修大乘的菩萨,也要先按小乘佛法修习,但要以大乘理论为指导思想。如:发菩提心,明白如来是常乐我净,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且要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当然除按《妙法莲华经》和《大般涅盘经》舍身成就外。

原文:

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复次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云何名为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

解读:以身作则的善知识才能称为真善知识。这是近善友。

原文:

若能听是十二部经甚深义者。名为听法。听法者则是大乘方等经典。听方等经名真听法。真听法者即是听受大涅槃经。大涅槃中闻有佛性如来毕竟不般涅槃。是故名为专心听法。专心听法名八圣道。以八圣道能断贪欲嗔恚愚痴故名听法。夫听法者名十一空。以此诸空于一切法不作相貌。夫听法者名初发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因初心得大涅槃。不以闻故得大涅槃。以修习故得大涅槃。

解读:这是听法。

原文:

虽听十二深因缘法。不能得断一切烦恼。要以系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断。是名第三系念思惟。复以何义。名系念思惟。所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空者于二十五有不见一实。无作者于二十五有不作愿求。

解读:听法后要入三解脱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三解脱门以证空为基础。这三解脱门是由修思惟观即毗婆舍那所得,非修禅定(即奢摩他)所得。禅定是定于一心,而观则不是一心,而要思维苦、无常和空,要于定中思维十二因缘等。

原文:

佛及菩萨亦复如是。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嗔恚。三者愚痴。贪欲病者教观骨相。嗔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缘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

解读:凡夫三种病的对应治疗方法。

原文:

云何菩萨如法修行。善男子。断诸恶法修习善法。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复次云何如法修行。见一切法空无所有。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见故宁舍身命不犯禁戒。是名菩萨如法修行。复次云何如法修行。修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真实。云何名为知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

解读:守戒,修习善法,证空,观空,知道佛法僧涅槃佛性皆是空相(即实相),等无差别,知道涅槃之相有八事。

 原文:

譬如明灯有人覆之。余不知者谓灯已灭。而是明焰实亦不灭。以不知故生于灭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虽有慧目以烦恼覆。令心颠倒不见真身。而便生于灭度之想。而我实不取灭度也。

譬如云雾覆蔽日月。痴人便言无有日月。日月实有直以覆故众生不见。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以诸烦恼覆智慧眼不见如来。便言如来入于灭度。善男子。真是如来现婴儿行非灭度也。善男子。如阎浮提日入之时。众生不见以黑山障故。而是日性实无没入。众生不见生没入想。声闻弟子亦复如是。为诸烦恼山所障故不见我身。以不见故便于如来生灭度想。而我实不趣灭度也

解读:如来世尊其实常住不灭,只是凡夫和声闻缘觉弟子智慧不足,不能看见。而八地以上菩萨就能看见如来世尊一直在给他们讲法呢。

原文:

如来非是凡夫声闻缘觉菩萨。是名佛性。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碍。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以是义故如来实不毕竟涅槃。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七功德复次善男子。

解读:成就第七功德就是明白如来性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常,不毕竟涅槃。

原文: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具足成就第八功德。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除断五事远离五事。成就六事。修习五事。守护一事。亲近四事。信顺一实。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善男子。云何菩萨除断五事。所谓五阴。色受想行识。

是故菩萨不见受阴。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深见五阴。是生烦恼之根本也。以是义故方便令断。

云何菩萨远离五事。所谓五见。何等为五。一者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戒取。五者见取。因是五见生六十二见。因是诸见生死不绝。是故菩萨防之不近。

云何菩萨成就六事。谓六念处何等为六。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天。五者念施六者念戒是名菩萨成就六事

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首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云何菩萨守护一事。谓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

云何菩萨亲近四事。谓四无量心。何等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因是四心能令无量无边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菩萨系心亲近。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是故菩萨信顺不逆。

云何菩萨心善解脱。贪恚痴心永断灭故。是名菩萨心善解脱

云何菩萨慧善解脱。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知无障碍。是名菩萨慧善解脱。因慧解脱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昔所不见而今得见。昔所不到而今得到。

解读:易懂不解。

原文:

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心有净性及不净性。净不净性心无住处故。从缘生贪故说非无。本无贪性故说非有。善男子。从因缘故心则生贪。从因缘故心则解脱。善男子。因缘有二。一者随于生死。二者随大涅槃。

善男子。是心不与贪结和合。亦复不与嗔痴和合。善男子。譬如日月虽为烟尘云雾及罗睺罗之所覆蔽。以是因缘令诸众生不能得见。虽不可见日月之性终不与彼五翳和合。心亦如是以因缘故。生于贪结众生虽说心与贪合。而是心性实不与合。若是贪心即是贪性。若是不贪即不贪性。不贪之心不能为贪。贪结之心不能不贪。善男子。以是义故。贪欲之结不能污心。诸佛菩萨永破贪结。是故说言心得解脱。一切众生从因缘故生于贪结。从因缘故心得解脱。

解读:不能说心本清净或心本不清净,心清净和不清净都是有因缘的。六道众生心不清净,入大般涅槃,心则清净。有结(烦恼)即心不清净,不能解脱,无结则心得解脱。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