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 》释义(八)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六卷

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

原文: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当观是人贪欲、瞋恚、愚痴、思觉,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贪欲多者,即应为说不净观法,瞋恚多者为说慈悲,思觉多者教令数息,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闻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受、心、法,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如是观已次得暖法。”

解读:这是小乘修行次第,也是大乘的修行次第,不是说大乘就不要修了。不净观、慈悲观和数息观是基础的基础,四念处是基础,观十二因缘是提高。大小乘自我修证法皆由此入,否则难以见空性。当然如果上辈子已经修证到了,那么这辈子修道时就可以有跳跃式进步,不一定要一步一步走。

原文:

“善男子,信非暖法。何以故?因于信心获得暖故。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观四谛故,是故名之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男子,如汝所问,何因缘故名为暖者?善男子,夫暖法者,即是八圣道之火相,故名为暖。善男子,譬如攒火,先有暖气,次有火生,后则烟出;是无漏道亦复如是,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须陀洹果,烟者即是修道断结。”

解说:暖法是智慧,就是快要见道的智慧,暖为证空性和去我见之前所必须的智慧。此智慧是观四谛所得,即十六行。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七卷

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五

原文:

“善男子,烦恼三种,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所以者何?知罪过已则能远离。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作业时重,受报时轻;二、作业时轻,受报时重;三、作业时重,受报俱重;四、作业时轻,受报俱轻。善男子,若人能观烦恼罪过,是人作业,受果俱轻。”

解读:烦恼有三种,能观烦恼罪过,作业和受果都轻。

原文:

“善男子,智者若知烦恼、烦恼因、烦恼果报、烦恼轻重,是人尔时精勤修道,不息不悔,亲近善友,至心听法,为灭如是诸烦恼故。”

解读:修道能灭烦恼。

原文: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三有漏者,云何名为欲漏、有漏、无明漏耶?”

佛言:“善男子,欲漏者,内恶觉观,因于外缘生于欲漏。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难言:‘阿难,汝今受此女人所说偈颂,是偈乃是过去诸佛之所宣说。是故一切内恶觉观,外诸因缘,名之为欲。’是名欲漏。有漏者,色、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觉观,是名有漏。无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名无明漏。善男子,无明即是一切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众生无明因缘,于阴、入、界忆想作相,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以是因缘生一切漏。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无明者,即是贪因、瞋因、痴因。”

解读:无明是一切烦恼之根本,无明就是没有智慧。

原文:

一切圣人真实无有无漏果报,一切圣人修道果报更不生漏,是故名为无漏果报。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观时,即得永灭烦恼果报。善男子,智者观已,为断如是烦恼果报修习圣道。圣道者即空无相愿,修是道已,能灭一切烦恼果报。”

解读:灭除一切烦恼果报的根本手段就是入三解脱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和无愿解脱门。

原文:
“善男子,众生观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谓内外漏。受因缘故,不能断绝一切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狱。众生因受,著我、我所,生于心倒、想倒、见倒。是故众生先当观受,如是受者,为一切爱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断爱者,当先观受。

解读:人身有五阴形成所谓的“我”,五阴分为色、受、想、行、识,人的一切烦恼源于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着,有着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生死。

原文:

“善男子,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则应分别爱之与受在何处灭,即见爱受有少灭处,当知亦应有毕竟灭,尔时即于解脱生信;生信心已,是解脱处何由而得?知从八正,即便修习。云何名为八正道耶?是道观受有三种相:一者、苦,二者、乐,三者、不苦不乐。如是三种,俱能增长身之与心。何因缘故能增长耶?触因缘也。

智者复当作如是念:‘我若生是杂食之爱,则不能断生老病死。我今虽贪无漏之道,不断受因则不能得无漏道果,是故应当先断是触。’触既断已,受则自灭;受既灭已,爱亦随灭,是名八正道。

解读:因为有触则生受,没有触就没有受,所以要修八正道以断触。无触即无受,无受即无爱,无爱即无着,无着即无烦恼,无烦恼即解脱。

原文:

“复次,善男子,智者当观受、爱二事何因缘生?知因想生。何以故?众生见色亦不生贪,及观受时亦不生贪。若于色中生颠倒想,谓色即是常乐我净,受是常恒无有变易,因是倒想生贪恚痴。是故智者应当观想。云何观想?当作是念:‘一切众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云何倒想?于非常中生于常想,于非乐中生于乐想,于非净中生于净想,于空法中生于我想,于非男女大小昼夜岁月衣服房舍卧具生于男女至卧具想。’是想三种:一者、小,二者、大,三者、无边。小因缘故生于小想,大因缘故生于大想,无量缘故生无量想。复有小想,谓未入定;复有大想,谓已入定;复有无量想,谓十一切入。复有小想,所谓欲界一切想等;复有大想,所谓色界一切想等;复有无量想,谓无色界一切想等。三想灭故,受则自灭,想、受灭故,名为解脱。”

解读:因为触生受,触如何生受呢?因为在触的时候产生了想,因为有想就产生颠倒之见,就会有受,因在触中生想,由想生受,所以灭掉想就能不生受,无受即不生爱,无爱无着就能解脱。想者从相从心,所以心中有相就是想。无相则不会想。

原文:

“复次,善男子,智者观欲。欲者即是色、声、香、味、触。善男子,即是如来因中说果。从此五事生于欲耳,实非欲也。善男子,愚痴之人贪求受之,于是色中生颠倒想,乃至触中亦生倒想,倒想因缘便生于受,是故世间说因倒想生十种想。欲因缘故,在于世间受恶果报。

解读:有触的因缘,然后由想生受,如果追求这种受就是欲。受虽然只有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但这三受源自色、声、香、味、触。即对色、声、香、味、触五事产生了要去感受的欲望。

原文:

“复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观是欲已,次当观业。何以故?有智之人当作是念:‘受想触欲即是烦恼,是烦恼者能作生业,不作受业。’如是烦恼与业共行,

智者观业已,次观业因。业因者即无明触,因无明触,众生求有,求有因缘即是爱也,爱因缘故造作三种身口意业。”

解读:受想触欲就是烦恼,有烦恼就造业,造业就有因果报应。因为众生无明,不知道万法皆空,所以有触,有后生想,由想生受,由受生爱,由爱生取(生欲),由取生有,有即造身口意业。

原文:

有智之人作是观已,即作是念:‘我当云何断是果报?’复作是念:‘是业因缘,无明、触生。我若断除无明与触,如是业果则灭不生。’是故智者为断无明、触因缘故修八正道,是则名为清净梵行。善男子,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解读:为断无明,为断触故修八正道,这就是清净梵行。

 原文:

善男子,智者深观三界诸苦,皆从烦恼业因缘生。善男子,譬如坏器即易破坏,众生受身亦复如是,既受身已是众苦器。譬如大树华果繁茂,众鸟能坏,如多干草,小火能焚,众生受身为苦所坏亦复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观苦八种如圣行中,当知是人能断众苦。

解读:前面是观业和烦恼,这里讲观苦。有业和烦恼则必在六道中轮回,有生死轮回则必然有苦。

原文:

“善男子,智者深观是八苦已,次观苦因。苦因者,即爱无明。是爱无明则有二种:一者、求身,二者、求财。求身求财,二俱是苦。是故当知爱无明者即是苦因。

智者观爱即是苦因。既观因已,次观果报。苦果报者,即是取也。爱果名取,是取因缘,即内外爱,则有爱苦。善男子,智者当观爱因缘取,取因缘爱。若我能断爱、取二事,则不造业,受于众苦。是故智者为断爱苦,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人能如是观者,是则名为清净梵行。是名众生毒身之中有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

解读:因为无明故生爱,有爱就会取,所以爱是取的因,因为取就造业,造业就有苦。所以由爱生苦。断爱、断取即能断苦,修八正道可以实现。

原文: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经》,乃是一切善法宝藏。譬如大海是众宝藏,是涅槃经亦复如是,即是一切字义秘藏。善男子,如须弥山众药根本;是经亦尔,即是菩萨戒之根本。善男子,譬如虚空是一切物之所住处;是经亦尔,即是一切善法住处。善男子,譬如猛风无能系缚;一切菩萨行是经者亦复如是,不为一切烦恼恶法之所系缚。善男子,譬如金刚无能坏者;是经亦尔,虽有外道恶邪之人,不能破坏。善男子,如恒河沙无能数者;如是经义亦复如是,无能数者。

“善男子,是经典者,为诸菩萨而作法幢如帝释幢。善男子,是经即是趣涅槃城之商主也。如大导师引诸商人趣向大海。善男子,是经能为诸菩萨等作法光明,如世日月能破诸闇。善男子,是经能为病苦众生作大良药,如香山中微妙药王能治众病。善男子,是经能为一阐提杖,犹如羸人因之得起。善男子,是经能为一切恶人而作桥梁,犹如世桥能渡一切。善男子,是经能为行二十五有者,遇烦恼热而作阴凉,如世间盖遮覆暑热。善男子,是经即是大无畏王,能坏一切烦恼恶魔,如师子王降伏众兽。善男子,是经即是大神咒师,能坏一切烦恼恶鬼,如世咒师能去魍魉。善男子,是经即是无上霜雹,能坏一切生死果报,如世雹雨坏诸果实。善男子,是经能为坏戒目者作大良药,犹如世间安阇那药善疗眼痛。善男子,是经能住一切善法,如世间地能住众物。善男子,是经即是毁戒众生之明镜也,如世明镜见诸色像。善男子,是经能为无惭愧者而作衣服,如世衣裳障蔽形体。善男子,是经能为贫善法者作大财宝,如功德天利益贫者。善男子,是经能为渴法众生作甘露浆,如八味水充足渴者。善男子,是经能为烦恼之人而作法床,如世之人遇安隐床。善男子,是经能为初地菩萨至十住菩萨而作璎珞、香华、涂香、末香、烧香,清净种性具足之乘,过于一切六波罗蜜受妙乐处,如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善男子,是经即是刚利智斧,能伐一切烦恼大树,即是利刀能割习气,即是勇健能摧魔怨,即是智火焚烦恼薪,即因缘藏出辟支佛,即是闻藏生声闻人,即是一切诸天之眼,即是一切人之正道,即是一切畜生依处,即是饿鬼解脱之处,即是地狱无上之尊,即是一切十方众生无上之器,即是十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父母也。

解读:此段世尊详细阐述本经的功用,为后世众生详说戒律,指明修道路径,护持依法修道者。

原文:

“善男子,是故此经摄一切法,如我先说。此经虽摄一切诸法,我说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法。善男子,若离如是三十七品,终不能得声闻正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不见佛性及佛性果。以是因缘,梵行即是三十七品。何以故?三十七品,性非颠倒,能坏颠倒;性非恶见,能坏恶见;性非怖畏,能坏怖畏;性是净行,能令众生毕竟造作清净梵行。”

解读:三十七道品是大小乘都需要修行的佛法,不可缺少。不能因为是大乘就不修三十七道品,不成就三十七道品就不能成佛。可见佛教八宗都是群党,都是不能使人成佛的偏门。

原文:

“善男子,世第一法,无漏因故,似于无漏向无漏故,不名颠倒。善男子,清净梵行,发心相续乃至毕竟。世第一法,唯是一念,是故不得名净梵行。”

善男子,三十七品性无颠倒,是故得名清净梵行。善男子,若有菩萨于三十七品,知根、知因、知摄、知增、知主、知导、知胜、知实、知毕竟者,如是菩萨则得名为清净梵行。”

解读:世第一法即顶法,还是定于一心,未证空性,不能断烦恼,故非清净梵行。而三十七道品能够使修道者证到空性,去我执和法执而脱离生死轮回。

原文:

“善男子,如来或时说明为慧,或说为信。善男子,信因缘故,亲近善友,是名为触;亲近因缘,得闻正法,是名为触;因闻正法,身口意净,是名为触;因三业净,获得正命,是名为触;因正命故得净根戒,因净根戒乐寂静处,因乐寂静能善思惟,因善思惟得如法住,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能坏无量诸恶烦恼,是名为触。善男子,受名摄取,众生受时能作善恶,是故名受为摄取也。善男子,受因缘故生诸烦恼,三十七品能破坏之,是故以受为摄取也。因善思惟能破烦恼,是故名增。何以故?勤修习故得如是等三十七品。若观能破诸恶烦恼要赖专念,是故以念为主。如世间中,一切四兵随主将意;三十七品亦复如是,皆随念主。善男子,既入定已,三十七品能善分别一切法相,是故以定为导。是三十七品分别法相,智为最胜,是故以慧为胜。如是智慧知烦恼已,智慧力故,烦恼消灭。如世间中,四兵坏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三十七品亦复如是,智慧力故能坏烦恼,是故以慧为胜。善男子,虽因修习三十七品获得四禅神通安乐,亦不名实;若坏烦恼证解脱时,乃名为实。是三十七品发心修道,虽得世乐及出世乐、四沙门果及以解脱,亦不得名为毕竟也;若能断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是故我说毕竟者即大涅槃。

解读:触者接触一切法,学习一切佛法,不空则有触,受者享受,体会,感受,有相则有受,由四念处得定,由定生慧,由慧断烦恼,由断烦恼得解脱。得解脱后入六波罗蜜修行,以无分别心(无三十七道品),无所得心修行,直至成佛。

原文:

“复次,善男子,善爱念心,即是欲也。因善爱念,亲近善友,故名为触,是名为因。因近善友,故名为受,是名摄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为增。因是四法,能生长道,所谓欲、念、定、智,是即名为主、导、胜也。因是三法得二解脱,除断爱故心得解脱,断无明故慧得解脱,是名为实。如是八法,毕竟得果,名为涅槃,故名毕竟。

“复次,善男子,欲者即是发心出家。触者即是白四羯磨,是名为因。摄者即是受二种戒:一者、波罗提木叉戒,二者、净根戒。是名为受,是名摄取。增者即是修习四禅。主者即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导者即是阿那含果。胜者即是阿罗汉果。实者即是辟支佛果。毕竟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解读:这是从另外两个角度来理解“欲、触、受、增”和“主、导、胜”。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八卷

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六

原文:
迦葉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毕竟者即是涅槃,如是涅槃云何可得?”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为十?一者、无常想,二者、苦想,三者、无我想,四者、厌离食想,五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者、死想,七者、多过罪想,八者、离想,九者、灭想,十者、无爱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习如是十种想者,是人毕竟定得涅槃,不随他心,自能分别善不善等。是名真实称比丘义,乃至得称优婆夷义。”

是故当知,一切色法及非色法悉是无常。

“善男子,菩萨若能于一念中见一切法生灭无常,是名菩萨具无常想。善男子,智者修习无常想已,远离常慢、常倒、想倒。”

次修苦想。何因缘故有如是苦?深知是苦因于无常,因无常故受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因缘故名为无常,无常因缘故受内外苦。饥渴寒热,鞭打骂辱,如是等苦,皆因无常。复次,智者深观此身,即无常器,是器即苦。以器苦故,所受盛法亦复是苦。

“善男子,智者复观,生即是苦,灭即是苦,苦生灭故即是无常,非我、我所,修无我想。智者复观苦即无常,无常即苦,若苦无常,智者云何说言有我?苦非是我,无常亦尔。如是五阴亦苦无常,众生云何说言有我?

“智者如是观无我已,次复观于厌离食想,作是念言:‘若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云何为食起身口意三种恶业?

善男子,智者如是观四食已,于食终不生贪乐想。若犹生贪,当观不净。何以故?为离食爱故。于一切食善能分别不净之想,随诸不净令与相似。如是观已,若得好食及以恶食,受时犹如涂痈疮药,终不生于贪爱之心。善男子,智者若能如是观者,是名成就厌离食想。”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能修世间不可乐想,作是念言:‘一切世间,无处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无处不生。若世间中,无有一处当得离于生老病死,我当云何乐于世间?”

一切贪结虽是系缚,然我今者贪于智明,不贪世间。’智者深观如是法已,具足世间不可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已修世间不可乐想,次修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善男子,智者复观:‘我今出家,设得寿命七日七夜,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修于死想。

善男子,若人具足如上六想,当知是人能呵三界,远离三界,灭除三界,于三界中不生爱著。是名智者具足十想。若有比丘具是十想,即得称可沙门之相。”

解读:此为十想具体修持法,是修道者所必须具有的思想。

     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

原文:

诸仁者,我昔曾从先旧智人闻说是事,过百年已,世间当有一妖幻出,即是瞿昙。如是妖惑,今于此处娑罗林中将灭不久,汝等今者不应愁恼。”

解读:圣人总是在没有正法的时候出世,在邪法盛行的时候出世,在众生都被邪法迷惑的时候出世,所以圣人总是被邪师和外道所诽谤诬陷。

 

原文:

尔时,复有一尼揵子答言:“仁者,我今愁苦,不为自身弟子供养,但为世间痴闇无眼,不识福田及非福田,弃舍先旧智婆罗门,供养年少,以为愁耳!瞿昙沙门大知咒术,因咒术力能令一身作无量身,令无量身还作一身,或以自身作男女像、牛羊象马。我力能灭如是咒术,瞿昙沙门咒术既灭,汝等当还多得供养受于安乐。”

解读:外道或邪道常以求供养为目的,凡求供养者必非正道。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九卷

 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二

原文:

先尼言:“世尊,如是,如是,诚如圣教。我先有慢,因慢因缘故称如来尔瞿昙姓。我今已离如是大慢,是故诚心启请求法,云何当得常乐我净?”

解读:称名道姓是为我慢,故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为世尊,而不能称瞿昙。如今的人因为没有礼教,都直接称老师的名字,称父母的名字。

原文:

佛言:“善男子,汝勤精进,修习二法:一、奢摩他,二、毗婆舍那。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须陀洹果,亦当勤修如是二法。若复欲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当修习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四禅、四无量心、六神通、八背舍、八胜处、无诤智、顶智、毕竟智、四无碍智、金刚三昧、尽智、无生智,亦当修习如是二法。善男子,若欲得十住地、无生法忍、无相法忍、不可思议法忍、圣行、梵行、天行、菩萨行、虚空三昧、智印三昧、空无相无作三昧、地三昧、不退三昧、首楞严三昧、金刚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行,亦当修习如是二法。”

解读:一切修证不离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奢摩他就是止,就是定于一心,毗婆舍那是观,就是思维,不是定于一心,而是于得定后思维空、苦、无常。

大般涅槃经 第四十卷

 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三

原文:

佛言:“止!止!憍陈如,是婆罗门非适今日发是心也。憍陈如,乃往过去过无量劫,有佛世尊,名普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人先已于彼佛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贤劫中当得作佛,久已通达了知法相,为众生故现处外道示无所知。以是因缘,汝憍陈如不应赞言:‘善哉!善哉!汝今能发如是大心。’”

解读:邪道,外道,很多都是菩萨示现,为了能引导诸外道皈依正法而入外道中。所以修道者对外道或邪道众生亦不得有嗔心或骄慢之心,当然对一切众生都不能有嗔心。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毕竟成佛。

原文:

憍陈如言:“世尊,阿难比丘在娑罗林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娆乱。是诸魔众悉自变身为如来像,或有宣说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或有说言一切诸法不从因生;或有说言一切因缘皆是常法,从缘生者悉是无常;或有说言五阴是实,或说虚假,入、界亦尔;或有说言有十二因缘,或有说言正有四缘;

尔时,文殊师利从佛受是陀罗尼已,至阿难所,在魔众中作如是言:“诸魔眷属,谛听!我说所从佛受陀罗尼咒。”魔王闻是陀罗尼已,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舍于魔业,即放阿难。文殊师利与阿难俱来至佛所。阿难见佛,至心礼敬,却住一面。

解读:阿难尊者早已证得须陀洹道果,已经证见空性,去身见,但还是入魔了,可见证空还并非解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佛的护持,还要恭敬供养诸佛世尊。

在《楞严经》中,阿难被摩登伽女所诱惑,差点犯淫戒,后来也是世尊派文殊菩萨找回阿难,可见文殊是佛专门派来让众生依法脱离魔难的使者,故是众生之师。

原文:

“善男子,阿难比丘具足八法,能具足持十二部经。何等为八?一者、信根坚固,二者、其心质直,三者、身无病苦,四者、常勤精进,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无憍慢,七者、成就定慧,八者、具足从闻生智。文殊师利,毗婆尸佛侍者弟子,名阿叔迦,亦复具足如是八法。尸弃如来侍者弟子,名差摩迦罗;毗舍浮佛侍者弟子,名优波扇陀迦罗;鸠村驮佛侍者弟子,名曰跋提;迦那含牟尼佛侍者弟子,名曰苏坻;迦葉佛侍者弟子,名叶婆蜜多,皆亦具足如是八法。我今阿难亦复如是具足八法,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

解读:要具足八法才能具足持十二部经。

原文:

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有一梵志,名须跋陀,其年极老,已百二十,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获得非想非非想定,生一切智起涅槃想。汝可往彼,语须跋言:‘如来出世如优昙华,于今中夜当般涅槃,若有所作可及时作,莫于后日而生悔心。’阿难,汝之所说,彼定信受。何以故?汝曾往昔,五百世中作须跋陀子,其人爱心习犹未尽,以是因缘信受汝语。”

解读:四禅八定能生五神通,神通皆是一心所作,四禅八定皆是奢摩他,没有毗婆舍那,故不能见到空性,不能去我执和法执,所以不能解脱生死。

此段可见世尊大慈大悲,能度者必往度之。

原文:

“世尊,云何名为无相之相?”

“善男子,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闇相,无见相,无见者相,无闻相,无闻者相,无觉知相,无觉知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

“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解读:实相即是空相,空相即是无相。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