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 释义(三)

《大般涅槃经》 第十卷

如来性品第四之七

原文:

迦叶复言拘尸那城有旃陀罗名曰欢喜。佛记是人由一发心。当于此界千佛数中速成无上正真之道。以何等故如来不记尊者舍利弗目犍连等速成佛道。佛言善男子。或有声闻缘觉菩萨作誓愿言。我当久久护持正法然后乃成无上佛道。以发速愿故与速记。

解读:舍利弗要“供养若干千万亿佛”才能成佛,而目犍连要供养“供养八千诸佛”,然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才能成佛,而欢喜只要供养“千佛数”就能成佛。可见护持正法,成佛最快。护持正法不是指仅仅宣传正法,而是要不惜生命与邪法和魔法斗争。如果为之舍命,功德最为无量。

 原文:

复次善男子。如来常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种种形类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佛以一音而为说法。彼彼异类各自得解各各叹言。如来今日为我说法。以是义故名为父母。

解读:所谓师父,师为父,故佛因传解脱之法而为众生父母。其实还有一层意思这里没有讲,众生之灵魂皆来自如来,故为父母。前面说过,一切寿命皆出自如来。

 大般涅槃经一切大众所问品第五

原文:

一切大众亦复如是。尔时大众承佛圣旨各作是念。如来今已受我等施不久便当入于涅槃。作是念已心生悲喜。

解读:此处用圣旨一词说明如来即玉皇上帝,否则应该用法旨即可。在《大宝积经》中说如来发“上帝音语”,可见如来即西方之上帝,即中国之昊天上帝,即玉皇大帝。

原文:

纯陀,汝今皆已成就菩萨摩诃萨行得住十地。

解读:纯陀因为是最后供养佛者,且又听闻《大般涅槃经》而入菩萨十地。

原文:
佛言。纯陀言。破戒者谓一阐提。其余在所一切布施皆可赞叹获大果报。纯陀复问。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纯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于佛正法永无护惜建立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唯除如此一阐提辈。施其余者一切赞叹。

解读:这是世尊对一阐提的定义,一阐提人即使布施,也不可赞叹,没有大果报。所以无神论者,诽谤正法者,即使布施,不可赞叹,也没有大果报。

原文:

尔时纯陀复白佛言。世尊。所言破戒其义云何。答言。纯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诽谤正法。如是等人名为破戒。纯陀复问。如是破戒可拔济不。答言。纯陀。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被法服犹未舍远。其心常怀惭愧恐怖而自考责。咄哉何为犯斯重罪。何期怪哉造斯苦业。其心改悔生护法心欲建正法。有护法者我当供养。若有读诵大乘典者我当咨问。受持读诵既通利已。复当为他分别广说。我说是人不为破戒。

若有毁谤是正法者。能自改悔还归于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如人自害心生恐怖惊惧惭愧。除此正法更无救护。是故应当还归正法。

若犯如上恶业之罪。若经一月或十五日。不生归依发露之心。若施是人果报甚少。犯五逆者亦复如是。能生悔心内怀惭愧。今我所作不善之业甚为大苦。我当建立护持正法。是则不名五逆罪也。

善男子。譬如女人怀妊垂产值国荒乱逃至他土。在一天庙即便生产。闻其旧邦安隐丰熟。携将其子欲还本土。中路值河水[涨-弓]暴急荷负是儿不能得渡。即自念言。我今宁与一处并命终。不舍弃而独渡也。念已母子俱共没命。命终之后寻生天中。以慈念子欲令得渡。而是女人本性弊恶。以爱子故得生天中。犯四重禁五无间罪。生护法心亦复如是。虽复先为不善之业。以护法故得为世间无上福田。是护法者有如是等无量果报。

解读:犯重罪和诽谤正法之罪者,因为忏悔和舍命护持正法而消除一切罪业(唯除一阐提)。不信佛者,诽谤正法者,即使护持正法传法师,也不能消罪。有重罪而不忏悔者即是一阐提,即使听闻本经也不能消除罪业,所以一听闻本经就能消罪,是指那些轻罪或虽有重罪而及时忏悔者。

原文:

又复罗汉设于众生生害心者。无有是处。无量众生亦复无能害罗汉者

解读: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人所害,这是示现而已,为了让众生明白神通抵不住因果,让众生相信因果轮回真实不虚,并非众生真能害阿罗汉。

原文: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说是大乘大涅槃经所得功德。佛告迦叶。善男子。若有得闻是经名字所得功德。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所能宣说。唯佛能知。何以故。不可思议是佛境界。何况受持读诵通利书写经卷。

解读:听闻读诵本经功德,无法具体言说,唯有佛自己知道。可见功德无与伦比,超越一切其他经书。读诵其他经书的功德还可比喻,而读诵本经功德无量无法比喻。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一卷

 现病品第六

原文:

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报障者。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诽谤正法及一阐提。是名报障。如是三障名为大病。

解读:众生有三大障碍而不能解脱,一,在三恶道,不能闻法,二,有重罪,无法修证,不能入佛法之门,三,虽然入了佛门,但烦恼太重。

原文:

是光明中亦说如来秘密之藏。言诸众生皆有佛性。众生闻已即便命终生人天中。尔时于此阎浮提界及余世界。所有地狱皆悉空虚无受罪者。除一阐提。

饿鬼众生饥渴所逼以发缠身。于百千岁未曾得闻浆水之名。遇斯光已饥渴即除。是光明中亦说如来微密秘藏。言诸众生皆有佛性。众生闻已即便命终生人天中。令诸饿鬼亦悉空虚。除谤大乘方等正典。

解读:只要听闻且信众生皆有佛性,即能除罪,死后立即往生人道或天道。

原文:
我于尔时亦为彼佛而作声闻。受持如是大涅槃典。读诵通利书写经卷。广为他人开示分别解说其义。以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读:大乘菩萨,没有欲望,都以成佛为目的,故以自己所得的一切善根都回向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就是基督教所说的一切荣耀归于神。

原文:
迦叶,世有三人其病难治。一谤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阐提。如是三病世中极重,悉非声闻缘觉菩萨之所能治。

解读:谤大乘和五逆罪者,如果不悔改就成了一阐提,如果及时悔改,并护持正法则还有机会获救除罪,一阐提者则无救。

原文:

有五种人于是大乘大涅槃典。有病行处非如来也。何等为五。一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不堕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七返永断诸苦入于涅槃。迦叶。是名第一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二人者。断三结缚薄贪恚痴。得斯陀含果名一往来。永断诸苦入于涅槃。迦叶。是名第二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六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三人者。断五下结得阿那含果。更不来此。永断诸苦入于涅槃。是名第三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四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四人者。永断贪欲嗔恚愚痴得阿罗汉果。烦恼无余入于涅槃。亦非骐驎独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二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第五人者。永断贪欲嗔恚愚痴得辟支佛道。烦恼无余入于涅槃。真是骐驎独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是人未来过十千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是名第五人有病行处。非如来也。

解读:声闻证果人,如果受持《大般涅槃经》,都可以按时成佛。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第七之一

原文: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当于是大般涅槃经。专心思惟五种之行。何等为五。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常当修习是五种行。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涅槃经。

云何菩萨摩诃萨所修圣行。菩萨摩诃萨若从声闻若从如来。得闻如是大涅槃经。闻已生信。信已应作如是思惟。诸佛世尊有无上道。有大正法大众正行。复有方等大乘经典。我今当为爱乐贪求大乘经故。舍离所爱妻子眷属所居舍宅……若在家居不得尽寿净修梵行。我今应当剃除须发出家学道。作是念已。我今定当出家修学无上正真菩提之道。

解读:听闻《大般涅槃经》者应当当出家修道,开始圣人之行。

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浮囊。

菩萨摩诃萨于是微小诸戒律中。护持坚固心如金刚。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敬重坚固等无差别。菩萨若能如是坚持则为具足五根诸戒。所谓具足菩萨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

迦叶。是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戒。一者受世教戒。二者得正法戒。菩萨若受正法戒者终不为恶。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然后乃得。复次善男子。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豆*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然明而卧。田宅种植家业坐肆。不畜象马车乘牛羊驼驴鸡犬猕猴孔雀鹦鹉共命及拘枳罗……不作王家往返使命以此语彼以彼语此。终不谀谄邪命自活。亦不宣说王臣盗贼斗诤饮食国土饥馑恐怖丰乐安隐之事。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息世讥嫌戒。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受持如是诸禁戒已。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深坑。终不毁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
宁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
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饮食。
宁卧此身大热铁上。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床敷卧具。
我宁以身受三百鉾。终不敢以毁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医药。
宁以此身投热铁镬。不以破戒受于信心檀越房舍屋宅。
宁以铁捶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不以破戒受诸刹利婆罗门居士恭敬礼拜。
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
宁以铁锥遍身搀刺。不以染心听好音声。
宁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贪嗅诸香。
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

迦叶。是名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菩萨摩诃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悉以施于一切众生。以是因缘愿令众生护持禁戒。得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持如是清净戒时,即得住于初不动地。

解读:要舍身护戒,这些戒都成就了,具足波罗蜜戒,就到了菩萨八地即不动地。波罗蜜戒被般若波罗所摄持,所以自然成就戒波罗蜜,所以禅宗很多人士所谓不需要持戒,是魔说。

原文:

圣行者佛及菩萨之所行处故。故名圣行。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复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开智慧舍离。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以是义故复名圣行。

解读:这是世尊对圣人的定义。即有圣法,能常观空,有圣戒,有圣慧,有七圣财,有七圣觉。

《大般涅槃经》 第十二卷

圣行品第七之二

原文:
菩萨摩诃萨圣行者。观察是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爪齿不净垢秽。皮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胲诸脉。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何处。谁属于我。复作是念。骨是我耶。离骨是耶。菩萨尔时除去皮肉唯观白骨。复作是念。骨色相异。所谓青黄赤白及以鸽色。如是骨相亦复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青黄赤白及以鸽色。菩萨系心作是观时即得断除一切色欲。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身所有骨一切分离。得是观已即断三欲。一形貌欲。二姿态欲。三细触欲。

复观此识次第生灭犹如流水亦复非我。

地性非我水火风性亦复非我。复作是念。此身一切悉无有我。唯有心风因缘和合示现种种所作事业。譬如咒力幻术所作。亦如箜篌随意出声。是故此身如是不净假众因缘和合共成。

譬如因的则有箭中。我身亦尔有身有打。我若不忍心则散乱。心若散乱则失正念。若失正念则不能观善不善义。若不能观善不善义则行恶法。恶法因缘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菩萨尔时作是观已得四念处。得四念处已则得住于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恶口骂詈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

解读:从修不净观、白骨观去欲,观四大修无我(具体修持方法请参看《佛说禅秘要法经》),修四念处而成就忍,无欲、无我和能忍为修行之基础。这也是圣行所必备的品质。

原文:

我于尔时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十二年中事婆罗门供给所须。过十二年施安已讫。即作是言。师等今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云何乃令人物同于虚空。善男子。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善男子。以是因缘从是已来不堕地狱。善男子。拥护摄持大乘经典,乃有如是无量势力。

解读:对于诽谤大乘经典者,世尊当年曾杀之而无罪。

原文:
壮年盛色亦复如是。既被老压无三种味。一出家味。二读诵味。三坐禅味。

复次迦叶。如车轴折不任重载。善男子。老亦如是不能咨受一切善法。

解读:要乘年轻时赶快修行,年老以后修行就困难了。

原文:

初禅过患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过患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过患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善男子。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俱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安住大乘大般涅槃。内外过患一切皆尽。是故死王不能及之。

解读:大涅槃即法身成就,只有成就法身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原文:

复次迦叶。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迦叶。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

如金翅鸟能啖诸龙。唯不能啖受三归者。善男子。死金翅鸟亦复如是。能啖一切无量众生。唯除菩萨住三定者。何谓三定。空无相愿。

解读:只有入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个三个解脱门才能脱离生死轮回。如果为护持正法舍身,则死后自动进入此三门而得法身,不需要禅定修行。如果自己不能护持正法而舍身,虽然受持《大般若经》,还得按小乘法门逐步修行。以去欲,观无我,观空、苦、无常,然后入三解脱门,最后解脱生死,再按大乘法门修持。所以并非修大乘者即不要修小乘法门了,小乘法门是大乘的基础。

原文: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于是大乘大涅槃经观于老苦。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于病苦。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于死苦。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观爱别离苦。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怨憎会苦。
善男子。云何菩萨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观求不得苦。

解读:本品世尊解说观苦谛。
《大般涅槃经》 第十三卷

圣行品第七之三

原文: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察集谛。

善男子,凡夫爱者名之为集,不名为谛。菩萨爱者名之实谛不名为集,何以故?为度众生所以受生,不以爱故而受生也。

譬如腻衣随有尘着着则随住。爱亦如是随所爱处业结亦住。

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如彗星?譬如彗星出现天下一切人民饥馑病瘦瘿诸苦恼。爱之彗星亦复如是,能断一切善根种子,令凡夫人孤穷饥馑生烦恼病,流转生死受种种苦,唯除菩萨。

以是义故诸凡夫人有苦无谛。声闻缘觉有苦有苦谛而无真实。诸菩萨等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实。诸凡夫人有集无谛。声闻缘觉有集有集谛。诸菩萨等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声闻缘觉有灭非真。菩萨摩诃萨有灭有真谛。声闻缘觉有道非真。菩萨摩诃萨有道有真谛

解读:集者爱万有也,因爱生业,因业有轮回。又因为万有无常,故有爱必有苦。谛者明白此中真理也。凡夫有爱,不明真理,声闻明白真理,但爱还有余气,故其涅槃非真。而菩萨入无生法忍,入大般涅槃,得法身,对万有没有爱,故没有集,但以慈悲故而入世间,所以无集而有谛。

原文: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见灭见灭谛。所谓断除一切烦恼。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更不复受二十五有故名出世,以出世故名为我常。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生住灭,苦乐不苦不乐不取相貌,故名毕竟寂灭真谛。

解读:菩萨入大般涅槃,得无生法忍,证不生不灭,故名我常,故菩萨为毕竟寂灭真谛。声闻缘觉还没有证到无生法忍,没有证到不生不灭,非毕竟寂灭真谛。

原文:

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道圣谛。善男子,譬如闇中因灯得见粗细之物,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因八圣道见一切法,所谓常无常有为无为,有众生非众生物非物,苦、乐、我、无我、净、不净。烦恼、非烦恼、业、非业、实不实、乘、非乘。知、不知、陀罗骠、非陀罗骠。求那、非求那。见非、见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善男子、菩萨如是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观道圣谛

善男子,以是义故以八圣道分名道圣谛。善男子,是四圣谛诸佛世尊次第说之,以是因缘无量众生得度生死。

知四圣谛有二种智,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

解读:声闻之道圣谛为中智,知诸阴苦而以道灭之。菩萨之道圣谛不仅仅知道诸阴苦,而且还知道诸阴之无量相,以道灭之,为上智。

《大般涅槃经》 第十四卷

圣行品第七之四

 原文:

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

解读:能变化的虚空就是佛,有规律振荡变化的虚空就是佛性,佛就是虚空神,佛性就是神的灵,佛性和佛都常存不灭。法和僧都是如来变化出来的,其本质都是常存不灭的,僧也是无为。

 原文:

善男子,有为之法凡有二种,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

解读:色法即地水火风,即一切物质,非色法即一切心理活动。

原文:
善男子,心名无常,何以故?性是攀缘相应分别故。

复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异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复得观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我净。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

心若常者亦复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读诵不应增长。复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则无怨亲非怨非亲。心若常者则不应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虽有所作不应增长。善男子。以是义故。当知心性各各别异。有别异故当知无常。

解读:

众生之心是开口的心,非是本妙圆心,故有攀缘性,随外界境界而变化,所以心是无常,心法有生灭故名无常,心有各种变化故名无常,而佛是常。真心非心,真心即是佛性,佛性是常,佛性生众生之心。

原文:

所谓内色坏已还合故知无常。外诸树木亦坏已还合故知无常。次第渐生故知无常。

凡夫无知。见相似生计以为常。以是义故。名曰无常。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不净

解读:本品说,开始说一切无常,然后再分别细说,前面说心无常,然后这里再说色无常,因为生物都是有生长性,有新陈代射,所以是不断变化的,有变化即是无常。宇宙中每个星球都有生灭,无生命的物质也会有变化,也是无常。

原文:

复次善男子,诸行无我。善男子,总一切法,谓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坏、可裂、可打、生增长故。我者不可破坏、裂打、生长。以是义故。知色非我,非色之法亦复非我。何以故?因缘生故。

解读:诸行无我者即一切有变化的东西都是无常,都不会永存,一切法即万物和一切心理活动,即色法和非色法都是无常,因为都是因缘所生,就是有原因才生出来。就如电子、质子和中子按不同方式结合就生成了一切物质元素,这个不同的结合方式就是因缘。如果打破它的结合方式,这个物质就死了,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如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水死了化为氢气和氧气,所以说万物无常。心也随外界而不断变化,所以也是无常。因为前面讲了,“常乐我净”我是常,无常者自然不是真我,所以一切法中都无我(这是为了修空的方便说法,而非究竟义,准确地说,虽然一切法都是佛所变化出来的,一切法中其实有我,但因众生所说的法都是幻相,都会生灭,而我不生灭,所以称一切法无我。无我是相对的说法,而佛看一切法不产生幻相,都识其本源,知道是佛自己所幻化出来的,所以说一切万法都是我,所以一切万法在佛眼里其实是不存在。因为众生没有智慧,因生分别心而看见万物的虚假存在。万物以反射光和发射光而显示其可见的形像,又以其力,如对他物的排斥力而显示其可触摸的形状。如果不受其光,不受其力,则见万物皆就是虚空了。)

原文:

如来亦尔。因六波罗蜜三十七助菩提之法觉了诸法。复因咽喉舌齿唇口言语音声。为憍陈如初始说法名转法轮。以是义故。如来不名转法轮也。

解读:这里世尊解释为什么他没有转法轮。因为咽、喉、舌、齿、唇、口言语音声都是幻相,徒弟憍陈如也是幻相,幻相即是假相,所以世尊说他没有转法轮。

原文:

善男子。若不转者即名为法。法即如来。

解读:佛法即是“如来是常”,这就是如来秘藏。

原文:

善男子。是故汝今不应赞言如来于此更转法轮。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于此义非为不知。所以问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世尊。我已久知转法轮者。实是诸佛如来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解读:世尊的很多弟子问法,并非他们不懂,而是故意问,以此才有如来说法,才有经文流传于世而利益众生。

原文:

如汝所说。是诸大乘方等经典。虽复成就无量功德。欲比是经不得为喻。百倍千倍百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解读:《大般涅槃经》功德远超其他一切佛经。因为本经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讲如来是常,讲持刀械舍身护持正法入大般涅槃得法身成就而脱离六道轮回。

原文:

善男子。如我往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弥勒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得如是无量功德。皆由供养如来正法。

解读:为正法舍身,功德无量。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